掌握4個重點,零基礎也能看懂中醫的奧妙(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diabetes/article/11

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diabetes/article/11

小慶是個在台北長大的年輕人,高二暑假,他第一次到屏東鄉下探望當中醫的爺爺,由於南部天氣熱,小慶買了很多可樂和冰品。第二天早上,爺爺去叫他起床時,發現他竟無力起床,他說自己從凌晨就開始發冷、發熱、頭痛、全身痠痛、腹脹腹痛、上吐下瀉。

爺爺這才發現房間空調溫度設在18度,圾垃桶裡還有多冰棒袋子和可樂罐。爺爺摸了小慶的額頭和皮膚,發現他還在發燒,把了脈又檢查了他的舌頭後,便是開了中藥煮成湯藥,讓他喝下。

當天晚上又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再喝一次,到了中午小慶就有飢餓感想吃東西了。以前他感冒打針吃藥,最快也要四、五天才會好,這次症狀這麼多,居然只吃了三回中藥就痊愈了,他很好奇爺爺到底開了什麼藥。

爺爺給他看了藥方,有些藥名他從未聽過,各種藥的分量也不盡相同,他忍不住說:「都看不懂,中醫好難哦!」後來爺爺跟他解說了中醫基的陰陽五行、六氣六淫、臟腑營衛等中醫基本概念後,小慶就理解了自己的感冒為何是夏天過度貪涼飲冷,而外感風寒之邪,內傷生冷濕濁所致。他覺得很有趣,整個暑假都跟在爺爺身邊工作,學到了很多中醫治病及養生之道,對中醫有了另一番看法。

長久以來,人們對中醫一直一知半解,就像案例中小慶一樣,看了中醫,卻聽不懂醫生的語言和藥方,只覺得中醫好難懂。其實中醫一點也不難了解,只要你掌握了以下精髓,即使零基礎也能看懂中醫的奧妙哦!

一.中醫與西醫有何差別?

中醫和西醫是完不同的兩種醫學,它們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治療手段皆不相同。西醫治療疾病的思路是:找出疾病是局部哪個問題導致的。如果沒有這個思路,就找不到診斷的依據,也就無法用藥。所以西醫的診斷是不斷將複雜的問題層層分解,切割成微小碎片,然後對碎片深入分析,找到最終靶點,再推斷出整體情況。而中醫是以整體觀來認識並治療人體的疾病,強調人體各個系統間的聯繫與交互作用,所以兩者有以下的差別──

1.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中醫從整體找病因:

西醫會分解遇到的問題,但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因素干擾,就得不出準確的結論。例如患者咳嗽不已,西醫會做各種檢查,區分咳嗽可能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然後用刪去法排除不可能的因素。但由於門診規模醫療成本有限,不可能每個病人都做遍所有檢查,一旦找不到原因,就只能以抗過敏、抗感染、化痰的方式治療。

中醫就不一樣,即使咳嗽,中醫也不認為一定是肺部的問題,因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臟腑出問題,都可能牽連到肺,使患者出現「咳嗽」這個症狀,因此要從整體的角度去找出病因和解決方式。譬如肝火旺盛,也會向上欺侮肺金,一旦肺功能受到壓制,就會咳嗽、咳痰,甚至還有眼睛紅腫痛等症狀。

此時光治肺是沒有用的,因為那是果不是因,肺本身並沒有問題,西醫一直用藥治肺,自然無法治好咳嗽,但中醫會施以清肝火的藥物,清除肝的內熱,使肝肺關係重歸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2.西醫找解決方法,中醫找真正原因:

假設現在一名患者有發熱現象,西醫通常會先抽血、做血液培養、驗尿、照X光或做超音波,再不行就做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找出是哪個器官發炎。但考慮發熱會造成體溫過高,因而無論如何就是要先退熱,所以會用抑制誘發身體炎症的藥物,以達到退熱的效果。這個方式的確快速解決了發熱現象,卻未必能根治發熱症狀,藥效過後,病人可能又再度發熱。

中醫則會尋找發熱的真正原因,研究這個刺激究竟從何而來,而非單純地降溫,而發熱大致可分成「外感發熱」及「內傷發熱」。前者是人體受到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病邪入侵,內傷發熱則是因身體過度疲勞,或久病堵塞體內,形成「瘀」而發熱。中醫會確認患者發熱的真正原因,再根據病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狀態來決定用藥,以根治發熱現象。

3.西醫是排除法,中醫是激發自我修復能力:

人體本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西醫重視具體的科學研究結果,習慣用排除法刪去可能的致病原因,較不會將看不見、無法數據化的人體自癒力計入治療過程,或將其視為治病的方法。但中醫會利用外界刺激去調整身體的內部系統,用誘導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抗擾亂能力來治療疾病,這也正是中醫所謂的「調理」。

4.西醫著重體內致病的環境,中醫重視人體與環境的關係:

西醫透過各種醫療儀器檢查人體內發生了什麼問題,觀察究竟是細菌病毒感染、器官受損老化,還是血液或細胞病變等因素,造成了人體的疾病。

但中醫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體」這個小系統很依賴「地球」這個大系統,因為人每天都要呼吸、都要攝取外界的物質和營養,小系統受到外界刺激,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回應。

所以中醫強調人體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將自然分成風、寒、暑、濕、燥、火等偏性,而人體的小系統的疾病也有類似的特徵,即寒、熱、溫、涼、平等屬性,兩者之間有所關聯。例如冬天的冰雪是自然界的寒,若入侵人體便會造成身體的寒,使人手腳冰冷、發抖、面色蒼白等。慢慢地人類摸索出攝取了什麼會刺激或抑制人體系統,進而歸納出陰陽、五行之說。

5.西醫是治療疾病,中醫是治未病:

西醫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旦發現確定的發病目標,幾乎都有對應的方法與藥方,可以有效處理問題,但前提是疾病已經存在,但對於即將產生的疾病,西醫較無法預測。

中醫則注重治未病,也就是防患於未然,在疾病尚在氣血層面時就改善它,不讓它拖到成為真正的疾病,用調理整體的方式,讓人體系統維持在健康的狀態中,使疾病沒有發生的機會。

6.中西醫都有各自的缺點:

西醫的缺點前文已提過,不再贅言,而中醫也有其缺點──

a.確定性較低:一個症狀可能是好幾個原因導致的,容易沒弄清楚就貿然調節,或知道原因但只能用以往摸索出的規律去調節,就有可能使治療不完善。

b.調節幅度沒有西醫外科手術來得快速直接:中藥和針灸治療的力道較小,且速度慢、療程長。

c.比起西醫,中醫的調節手段較為有限。

7.西醫重視物質世界,中醫討論能量世界:

西醫的宇宙觀只有物質的世界,一切都要眼見為憑,所有主張理論都要經過實證與研究,沒有具體的數字和根據,就不算是事實。而中醫除了物質世界,還會討論看不見的能量世界,例如中醫所謂的氣、經絡等,就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其實它們就像WiFi一樣,雖然看不到任何傳輸線,但就是能上網,雖然看不見氣和經絡,但它們卻是存在的能量。

所以中醫會去研究患者整個身體的能量走向,例如女性在月經來之前,能量會逐步往子宮卵巢的位置蓄積,能量走的是經絡,與女性生理期有關的經絡有肝經、胃經、衝任、帶脈,只要能量卡住,該處就會漲痛,因此中醫遇到經痛或經期不順的患者,會去研究患者是哪裡的能量堵住,然後對症下藥,疏導能量使之順暢。

8.西醫看的是「病」,中醫看的是「病人」:

西醫會專注在病症本身,舉例來說,經前症候群的患者通常有頭痛、胸漲等症狀,婦產科醫師會開給患者止痛藥,讓患者不痛就好,若是患者經期不規則,就直接開藥調經,藉由賀爾蒙作用來改善症狀。

但中醫看的是生病的人,注重個體的差異性,會考慮到病人的個人體質、所處地域、季節等因素,西醫對同一病症的用藥大致相同,但中醫對於不同人的治療方式與用藥,可能完全不一樣。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09年,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就職晚宴上,第一夫人蜜雪兒以一襲白色單肩連身禮服,引起眾人矚目,而這套豔驚四座的白色禮服便是出自台灣設計師吳季剛之手,當時的他年僅26歲。吳季剛的崛起並非偶然,早在他18歲時,便已是知名玩具設計公司的創意總監,2006年於紐約自創「Jasson Wu」服
10.為了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適應群體生活,就應早點送入學校讀書? 許多家長擔心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可以相處學習,會被家裡養出皇帝病、公主病,因而認為應該將孩子早點送進學校,讓他跟同儕互動。其實不然,因為孩子若已長期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可能會不知所措,反而容易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   
小雯一直是個安靜的孩子,到了兩歲都還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人聽得懂她在說什麼,甚至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小雯的爸媽很擔心,但小雯的奶奶卻說:「沒關係啦,大隻雞晚啼,她現在才兩歲而已,你(小雯爸爸)也是五歲時才會說話,她跟你一樣啦,小孩子讓她順其自然,不用管她啦!」
2009年,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就職晚宴上,第一夫人蜜雪兒以一襲白色單肩連身禮服,引起眾人矚目,而這套豔驚四座的白色禮服便是出自台灣設計師吳季剛之手,當時的他年僅26歲。吳季剛的崛起並非偶然,早在他18歲時,便已是知名玩具設計公司的創意總監,2006年於紐約自創「Jasson Wu」服
10.為了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適應群體生活,就應早點送入學校讀書? 許多家長擔心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可以相處學習,會被家裡養出皇帝病、公主病,因而認為應該將孩子早點送進學校,讓他跟同儕互動。其實不然,因為孩子若已長期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可能會不知所措,反而容易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   
小雯一直是個安靜的孩子,到了兩歲都還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沒人聽得懂她在說什麼,甚至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小雯的爸媽很擔心,但小雯的奶奶卻說:「沒關係啦,大隻雞晚啼,她現在才兩歲而已,你(小雯爸爸)也是五歲時才會說話,她跟你一樣啦,小孩子讓她順其自然,不用管她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簡述中醫命理八字先天體質在臨床上的意義 臨床上了解一個人的先天體質很重要,一般醫師看診都直接著重在後天體質。 好比說一般邏輯看見典型腸胃虛寒甚至陽虛型病人溫陽補虛祛寒是正法,碰巧病人就是反復換了很多醫師都說他虛寒然後給他溫補藥,而病人每次吃藥都反饋上火等一堆不舒服症狀。又或者醫師診斷當下
三天前,寒氣入侵,罹患了感冒,整個症狀是咳喘、鼻塞,鼻水雙管齊下。其實這就是中醫所謂的「小青龍湯症」。我的體質屬於陰虛,如果是寒症感冒通常都顯現這些症狀。通常兩小時之內,為了擤鼻涕,往往要花費半包衛生紙。曾經在社群媒體發現,有位女生因同樣症狀而用光一包。 根據過去的鬥病經驗,只要服用科學中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用《傷寒論》這本書做課本,很方便。 條辨編排的很清晰,處方在書末做了歸納整理,非常好。 如果沒有中醫基礎,沒有讀過《神農本草經》,看《傷寒論》就只是看熱鬧。 對藥性非常熟悉,才能領會經方的妙處。 這本書是中醫的經典。 倪老師講傷寒論非常精彩,領略典籍魅力,還是得有老師帶著解讀。 每個處方的用意,每味
Thumbnail
今年我選擇參加以「中醫體質」為底、 另與情緒特質互相連結的課程, 希望能夠讓我對於人類身體及 情緒狀態有更全面的了解, 藉此增進自己為個案辯證及調油的功力! 因此最近應該不時會分享上課的學習跟心得, 希望也能讓大家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更多認識~
Thumbnail
由執業中醫師分享,如何利用負離子健康衣物補氣的方式,包括補元氣、衛氣、真氣、營氣和宗氣,以及氣血瘀塞的病因。同時還介紹了中醫講的陰陽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以及負離子作用與中醫調養原理的相似性。
Thumbnail
隨時都可以看到醫生,還可以選醫生(中西醫)、選權威的醫師,挑好一點的藥、不要傷身體的藥......這是福報!這是過去積累來的。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能這樣,所以為什麼有這樣的福報呢?跟往昔修德、行諸善業有關係。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我帶孩子去看中醫,無非是質疑小孩那麼小能吃中藥?或是中醫的療效緩慢,應該是平時調養身體用,或是對於中醫的了解僅限於跌打損傷抑或是針灸,其實我個人親身的體驗是即便是感冒,吃中藥的效果比西藥還來得快,而且停藥後也比較不會症狀復發,也因為感受過中醫的功力,於是對於了解中醫的理論及知識也產生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簡述中醫命理八字先天體質在臨床上的意義 臨床上了解一個人的先天體質很重要,一般醫師看診都直接著重在後天體質。 好比說一般邏輯看見典型腸胃虛寒甚至陽虛型病人溫陽補虛祛寒是正法,碰巧病人就是反復換了很多醫師都說他虛寒然後給他溫補藥,而病人每次吃藥都反饋上火等一堆不舒服症狀。又或者醫師診斷當下
三天前,寒氣入侵,罹患了感冒,整個症狀是咳喘、鼻塞,鼻水雙管齊下。其實這就是中醫所謂的「小青龍湯症」。我的體質屬於陰虛,如果是寒症感冒通常都顯現這些症狀。通常兩小時之內,為了擤鼻涕,往往要花費半包衛生紙。曾經在社群媒體發現,有位女生因同樣症狀而用光一包。 根據過去的鬥病經驗,只要服用科學中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本文為中醫愛好者的心得分享,介紹了中醫師杜李威所寫的《中醫純情派》書籍。文章內容涉及中醫診斷、醫藥知識、中西醫合作、以及中醫治療領域中的優缺點。作者對中醫的思維邏輯和相對客觀的西方醫學檢測都持開放態度,並認為中西合作有助於疾病治療。
用《傷寒論》這本書做課本,很方便。 條辨編排的很清晰,處方在書末做了歸納整理,非常好。 如果沒有中醫基礎,沒有讀過《神農本草經》,看《傷寒論》就只是看熱鬧。 對藥性非常熟悉,才能領會經方的妙處。 這本書是中醫的經典。 倪老師講傷寒論非常精彩,領略典籍魅力,還是得有老師帶著解讀。 每個處方的用意,每味
Thumbnail
今年我選擇參加以「中醫體質」為底、 另與情緒特質互相連結的課程, 希望能夠讓我對於人類身體及 情緒狀態有更全面的了解, 藉此增進自己為個案辯證及調油的功力! 因此最近應該不時會分享上課的學習跟心得, 希望也能讓大家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有更多認識~
Thumbnail
由執業中醫師分享,如何利用負離子健康衣物補氣的方式,包括補元氣、衛氣、真氣、營氣和宗氣,以及氣血瘀塞的病因。同時還介紹了中醫講的陰陽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以及負離子作用與中醫調養原理的相似性。
Thumbnail
隨時都可以看到醫生,還可以選醫生(中西醫)、選權威的醫師,挑好一點的藥、不要傷身體的藥......這是福報!這是過去積累來的。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能這樣,所以為什麼有這樣的福報呢?跟往昔修德、行諸善業有關係。
Thumbnail
很多人聽到我帶孩子去看中醫,無非是質疑小孩那麼小能吃中藥?或是中醫的療效緩慢,應該是平時調養身體用,或是對於中醫的了解僅限於跌打損傷抑或是針灸,其實我個人親身的體驗是即便是感冒,吃中藥的效果比西藥還來得快,而且停藥後也比較不會症狀復發,也因為感受過中醫的功力,於是對於了解中醫的理論及知識也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