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你可以拒絕情緒同理

raw-image

過份同理他人感受是種內耗,容易讓人失去理性判斷進而做出錯誤決定,要解決這問題,必須先清楚同理心可以分為「認知同理」以及「情緒同理」。

 

「知道他人為什麼會產生情緒」屬於認知同理;「因為他人有這樣的情緒,而我也跟著產生情緒,或被他的情緒帶著走」則是情緒同理。如果無法區分差異,很容易會把別人的感受當成自己責任,再往下延伸就可能變成情緒勒索。

 

今天你的朋友A遭遇意外,變得灰心喪志,你知道A會消沉是因為面臨困難,這屬於「認知同理」——從認知層面上去同理他人的處境,了解對方為什麼會有情緒產生。

 

知道A為什麼會消沉後,不代表你要承擔A的情緒。如果因為A很難過,所以當A對你提出過份的要求時,你明知不應該,但為了怕又打擊他所以同意,那就是由情緒同理演變出的非理性判斷,對你就是內耗。

 

或是,你為了別人的悲而跟著哀傷不已,隨著別人的怒而忿恨難平,導致自己心情難以平復,這也是失衡的情緒同理。

 

認知同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知道對方需要或不需要什麼,進一步妥善溝通,同時明白自己不用什麼事都得為對方承擔;情緒同理的使用則要謹慎,正如同「我知道為什麼你要往左走,但我還是可以照自己意願向右走」一樣,你可以拒絕情緒同理。只有切割兩者差別,才不會陷入同理心的誤區。


#常樂Onnea

#野蠻生長_無畏綻放

#生活教會我的人性

#早知道就好_現在知道也不遲的事

#人際

#同理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那些早知道就好,現在知道也不遲的事。 #常樂Onnea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