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論】過度同理不是同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過度同理不是同理

*認知型的過度同理

替對方想太多他「不得已的理由」,如「他只是個孩子啊」,結果不敢要求或責備對方,自己苦吞

*情緒性的過度同理

又稱「同情」

跟對方一起陷入無助,一起掉泥沼出不來,也不知道之後怎麼辦,如「只能先這樣了,你好可憐嗚嗚嗚」


如何正確同理

1.別替對方決定他行不行,或替他完成任何事

2.同理情緒,不評價。

接納[現在不可行]的負面或無力狀態,但不代表[未來]也這樣,而是看見具體的希望

3.傳遞你願意理解他,你的立場是穩定陪伴

avatar-img
316會員
223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未出社會或體驗極少(包括旅行、志工)的人,缺乏過去經驗就會沒有素材可以比擬。 我們用的方式是「尋求未來願景」。
#你曾被排擠嗎? 「排擠」是通俗用語,是在社交關係上被拒絕、被嘲諷、故意無視(冷暴力的一種),讓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及孤立感。對個人而言也許沒有實際傷害,然人類是社會動物,在互動上被拒絕、當空氣,長久下來就會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問題。 記得,被排擠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不要太快檢討自己。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 ——「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未出社會或體驗極少(包括旅行、志工)的人,缺乏過去經驗就會沒有素材可以比擬。 我們用的方式是「尋求未來願景」。
#你曾被排擠嗎? 「排擠」是通俗用語,是在社交關係上被拒絕、被嘲諷、故意無視(冷暴力的一種),讓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及孤立感。對個人而言也許沒有實際傷害,然人類是社會動物,在互動上被拒絕、當空氣,長久下來就會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健康問題。 記得,被排擠不一定是自己的問題,不要太快檢討自己。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 事後孩子只能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記得原因 孩子「只有情緒印象」,且可能亂解釋「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自我價值低落,潛意識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
【頓悟時刻】真實的人生開門了 過去你的生活、奮鬥、拼命的累積才是功勞,有這些準備做底, 東風(The Moment ——「對的關係+對的一句話」)來才會發揮作用。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只要告訴對方: "我覺得你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人會說: "我很有同理心啊." 具有同理心的人會問: "為什麼你覺得我缺乏同理心?"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同理心是良善的往來,是一種提升社會生存的能力。沒有同理心,日子可以過得為所欲為,但有同理心,可以看見更多美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只要告訴對方: "我覺得你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人會說: "我很有同理心啊." 具有同理心的人會問: "為什麼你覺得我缺乏同理心?"
盡可能別替別人「如何看待和處理他們自身的情緒」負責,因為這極易變為妄圖控制對方的反應而不自知。但盡量為「自己的直接言行成為別人情緒的表面成因」多走一步,原因在於情緒的出現本身在當下是極難控制的,在短期內也很難事前預防它們出現。當然,要就這樣多走一步可不是甚麼容易的事,所以也無需強制自己這樣做。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實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點溫柔和理解。就像是待朋友一樣,我們也需要對自己採取同樣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同理自己」。 想像一下,你一整天都在辛苦工作,但最後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感到沮喪和挫折。這時候,別忘了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同理自己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你停下來,接受自己的情感,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昨天的小團體大家一起練習「同理心」非常好玩,從演戲之中體驗個案的立場、觀點、心境和邏輯,再轉換成輔導員的視角,依據不同的角色給予 「同理心」 ,剛開始看 「同理心」這三個字,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相對容易,但實際進入輔導歷程中,那些自身的價值觀、習性.、想法,難免會有和個案的三觀有衝突,例如說:面對一個家
Thumbnail
同理心是良善的往來,是一種提升社會生存的能力。沒有同理心,日子可以過得為所欲為,但有同理心,可以看見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