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的雙重宇宙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撰文|季勳

從小到大,在家都聽大人說客家話。

阿嬤是河婆客家。外公祖籍廣東、外婆是陸豐。我媽嫁了個福州老公,彼此交談還是都說客家話,跟夫家長輩也是。小時候常往外公外婆家跑,客家話是從小聽到大的,自認為能大致搞懂七八成,但口說不足半桶水。

台灣客語不好懂,不同腔調的字音差異不小,有聽沒有懂很合理,但有時候是同樣的詞彙卻承載了不同的概念,比方擂茶。

擂,是客家人說的研磨。在台灣,擂好的茶是飲品;在馬來西亞,擂好的茶是要配飯吃的鹹湯


「甜」的台灣客家擂茶

台灣常見的客家擂茶是一種甜味茶飲,傳統上利用螺紋陶缽和擂棒將擱至缽裡的茶葉、芝麻、南瓜子、花生、燕麥、茯苓、大麥、黃豆等二十餘種五穀雜糧研磨成粉,再加入熱水沖開,搭配小餅乾享用。

台灣客家料理餐廳「六堆伙房」的客家擂茶,圖/季勳

台灣客家料理餐廳「六堆伙房」的客家擂茶,圖/季勳

這是發跡於新竹縣北埔鄉的文創點子,為了促進觀光產業而改良傳統擂茶的手作體驗活動。現在講求效率,一般餐廳提供的擂茶基底只有葵花籽、南瓜籽、芝麻、杏仁等,材料不出四五樣,讓食客意思意思人工擂個兩下,就可以加入綜合擂茶粉和水,或是取用店家備好的一壺熱擂茶,攪勻後飲用,味道說實在也不差。

台灣人熟悉的甜味客家擂茶,原型其實是一道鹹湯飯,台灣至今仍有客家人在屏東一帶販售。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在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寫道:

⋯⋯北埔鄉幾乎就成為人人眼中客家擂茶的故鄉了。即便有客家人對於為了觀光需求而改造傳統飲食感到不滿,還有人力圖推廣正宗版擂茶以撥亂反正,仍無法扭轉深植人心的既定印象,全世界若有人對擂茶是鹹的這件事感到無比驚訝,應該就是臺灣人了。即使事後正宗版擂茶問世,也並未帶給臺灣人鬧雙胞的困擾,反而另取了一個新名詞,叫做「擂鹹茶」以便與原本的擂甜茶區隔,「客家擂茶」的江湖地位完全不受撼搖。

改版後的甜味客家擂茶太過深植人心,原本的「正室」反而重新討了個鹹擂茶的名分。

台灣人製作、品嘗擂茶,有茶道般的雅致。反觀在馬來西亞,至少就我的經驗而言,喫擂茶不是什麼難得風雅的事,而且是「吃一碗擂茶」,不是「喝一杯擂茶」。


「鹹」的馬來西亞客家擂茶

馬來西亞客家擂茶保留了傳統擂茶的原型,當地擂茶是一種可作平日正餐的鹹食,吃法類似湯泡飯。薄荷葉、白芝麻、九層塔、越南香菜、樹仔菜、茶葉、苦刺心、花生全攪碎後加水調開的翠綠色湯汁,澆在擂茶飯上,跟炒香了的長豆、菜脯、豆乾、蒜苗、蝦米、樹仔菜、韭菜和在一起,配上烘烤過的花生,吃起來苦中帶甘,鹹香爽口。有些擂茶會加入炒過的蝦米,多了幾分海味的鮮美。食材不難取得,做法也不難,但很費工。飯裡的所有配菜都要事先處理好,全部切細後一一炒熟。

砂拉越古晉河婆擂茶,圖/季勳

砂拉越古晉河婆擂茶,圖/季勳

其中的樹仔菜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這是東馬砂拉越當地常見的野菜,馬來文稱作Cangkuk Manis 或 Sayur Manis,意為「帶鉤的菜」或「甜菜」,客家人慣稱樹菜,其他籍貫稱為「瑪尼菜」,古早時是窮人家的食物,現在為了不少餐廳的菜品。樹仔菜葉味甜但纖維粗,處理起來較麻煩,得先從一端順著莖枝扯向另一端,「刷」一把摘下菜葉,然後用手揉捏、撕碎,再下鍋炒過才好吃。樹仔菜跟蛋是絕配,炒米粉或炒飯也都合適。

樹仔菜(Cangkuk Manis / Sayur Manis)

樹仔菜(Cangkuk Manis / Sayur Manis)

擂茶湯單喝會苦,需要能釋放甜味的米飯和樹仔菜來調和。苦味的來源是苦刺心,光聽名字就知道這苦不簡單,不只讓你舌頭有感,更是苦到心坎裡了,難怪苦到刺心。苦刺心有降火解毒、祛濕消腫等功效,坐實了苦口良藥的美名。貼心的擂茶攤老闆通常都會把苦刺心汁分開來,只有客人要求「吃苦」時才會加到擂茶湯裡。怕苦的人,可以在點餐時跟老闆說擂茶要做成不苦的,有些攤販甚至可以幫顧客客製化成小苦、中苦或大苦。

正月初七是人日,客家人有在這天喫擂茶的傳統習俗,理由不外乎是過年那幾日大魚大肉,擂茶正好可以清腸排毒。平日其他時候想吃擂茶的話,街頭上到處都有賣,而且一概標榜「河婆擂茶」,這大概跟福州紅酒麵線、潮州蠔煎、福建麵、廣東腸粉的道理相近,以為說明了身世,就理直氣壯了。話雖如此,食肆內見到「河婆擂茶」的四字招牌可別輕信,做擂茶的未必就是河婆客家人;招牌是掛上去了,做擂茶的功夫和味道可沒掛保證。


年過二十五,擂茶不再苦

擂茶濃濁的湯色賣相稱不上誘人,看起來像是長滿綠藻的水池,湯苦又更讓人退而避之,加上擂茶飯上鋪得滿滿的碎菜實在不討喜,要想品出這道吃食的苦後回甘,大概都需要有點歲月的淬鍊。小時候的我不愛吃菜,不可能嚥下這種像巫婆熬製的濁色濃湯,但說來也奇怪,有些食物一向不吃,某天突然興起,莫名想嚐嚐以前從不敢放進嘴裡的食物,一吃才發現自己多年來誤會了擂茶。

常聽大人用客家話說:「天時翕熱(teenˇ shiˋ hibˊngiedˋ),熱到會死(ngied doˋ voiˊ siˋ)」,赤道國家日頭毒辣,對當地住民來說,來碗擂茶清熱解暑是必要的。況且擂茶配菜多樣,搭配米食一起吃養生飽腹,一頓正餐這麼吃也算吃得到位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那就來 贊助專區 ,請我們喝杯咖啡吧~!❤

avatar-img
18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XJ Studi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馬來西亞人跨越海洋來到台灣生活,通常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被迫學習烹飪。這是因為在我們想念家鄉美食的時候,除了會去光顧新馬料理餐廳,偶爾也會嘗試在家下厨複刻出「媽媽牌」的料理。然而,在我的個人經驗當中,每次去到市場選購海鮮食材都會有一件讓我覺得非常困擾的事,就是我只認得魚、蝦、螃蟹,還有……Sotong
說到中秋金曲,大家或許會最先想到鄧麗君於1983年所發行的〈但願人長久〉,但是在大馬華人心中,馬來西亞音樂組合——山腳下男孩於1993年所推出的〈月亮圓〉絕對占有一席之地,是無法被取代的經典。
在台灣,中秋到來意味著「三節獎金、烤肉、連假」三個願望都能一次滿足。反觀馬來西亞,除了華人三大節日中的農曆新年被列為國定假日以外,端午和中秋都不會放公假,公司也不會額外發放三節獎金(哭.jpg)。
國旗升起時,通常伴著國歌,而你對國歌的認識有多少呢?
前兩篇文章中講述了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馬來半島上的土邦先後組成了馬來亞聯邦(The Malayan Union)與馬來亞聯合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a),後來與婆羅洲的砂拉越、沙巴共組馬來西亞聯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國慶系列】馬來西亞的誕生以前 上篇》看過馬來半島如何在英國的介入下由原本各自為政的土邦一步步組成「馬來亞聯合邦」,以及砂拉越、沙巴和納閩如何被劃入英國勢力範圍,二戰後英國的控制可說是遍佈了整個馬來半島與婆羅洲,而這也離今日所見的馬來西亞版圖相去不遠了。
當馬來西亞人跨越海洋來到台灣生活,通常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被迫學習烹飪。這是因為在我們想念家鄉美食的時候,除了會去光顧新馬料理餐廳,偶爾也會嘗試在家下厨複刻出「媽媽牌」的料理。然而,在我的個人經驗當中,每次去到市場選購海鮮食材都會有一件讓我覺得非常困擾的事,就是我只認得魚、蝦、螃蟹,還有……Sotong
說到中秋金曲,大家或許會最先想到鄧麗君於1983年所發行的〈但願人長久〉,但是在大馬華人心中,馬來西亞音樂組合——山腳下男孩於1993年所推出的〈月亮圓〉絕對占有一席之地,是無法被取代的經典。
在台灣,中秋到來意味著「三節獎金、烤肉、連假」三個願望都能一次滿足。反觀馬來西亞,除了華人三大節日中的農曆新年被列為國定假日以外,端午和中秋都不會放公假,公司也不會額外發放三節獎金(哭.jpg)。
國旗升起時,通常伴著國歌,而你對國歌的認識有多少呢?
前兩篇文章中講述了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馬來半島上的土邦先後組成了馬來亞聯邦(The Malayan Union)與馬來亞聯合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a),後來與婆羅洲的砂拉越、沙巴共組馬來西亞聯邦(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國慶系列】馬來西亞的誕生以前 上篇》看過馬來半島如何在英國的介入下由原本各自為政的土邦一步步組成「馬來亞聯合邦」,以及砂拉越、沙巴和納閩如何被劃入英國勢力範圍,二戰後英國的控制可說是遍佈了整個馬來半島與婆羅洲,而這也離今日所見的馬來西亞版圖相去不遠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我的母親,出身於外省家庭。 我外公是福建廈門茶商之子, 外曾祖父是當時的地主階級, 擁有不少土地租給佃農種茶。 外曾祖父膝下有兩男一女, 我外公行大,自幼送去私塾讀書, 通四書五經,習得一手好毛筆字。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我的阿婆是客家人,從我還沒滿月起…就是她一點一滴把我拉扯大的。 而我父親那邊的阿嬤…通常是“只出一張嘴育兒法”,所以很自然的…我跟她完全不親。 婆婆非常愛乾淨,她常掛在嘴邊說的就是…「細妹,女生要勤勞、愛乾淨,妳要是嘴巴再甜一點,那每個人看到妳都會喜歡的。」 我當時還小,只是婆婆這麽說、
#大姊 #姊姊 #小姐 用臺語跟客語念念看就知道那個字對。 北京方言用來當國語,是漢文的恥辱。 一大堆怪腔怪調,入聲字也全部消失,樂府詩、古詩、唐詩都吟誦不了。 如果那麼不重要,乾脆用英文當國語。
Thumbnail
阿嬤說過的年輕事蹟、阿嬤影響、屬於阿嬤的食物味
Thumbnail
倆人一份菜頭粄,予恁鼻芳兼小等。
Thumbnail
回到高坑的家鄉,懷念阿嬤並分享家鄉美好回憶的文章。
Thumbnail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允許,每次出差南下的旅途中總會繞過去老家一趟,不是因為住在那裏其實不熟的親戚,只為一碗記憶裡的家鄉味道。所謂客家的那一半,母親給我的;只有一付家鄉的味蕾...
Thumbnail
我的母親,出身於外省家庭。 我外公是福建廈門茶商之子, 外曾祖父是當時的地主階級, 擁有不少土地租給佃農種茶。 外曾祖父膝下有兩男一女, 我外公行大,自幼送去私塾讀書, 通四書五經,習得一手好毛筆字。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故事主人是我阿婆,她是廣東客家人,客家人的稱謂阿婆等於嫲嫲。她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兒時有婢女服事,婚姻都是門當戶對,我阿婆是識字的,她有受過教育,在她的時代,女子接受教育不容易,可能是大戶人家的女兒才有這種機會。 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侵華、內戰、政權更替,導致家道中落,亦因丈夫早逝,她本來是千金之驅,
Thumbnail
我的阿婆是客家人,從我還沒滿月起…就是她一點一滴把我拉扯大的。 而我父親那邊的阿嬤…通常是“只出一張嘴育兒法”,所以很自然的…我跟她完全不親。 婆婆非常愛乾淨,她常掛在嘴邊說的就是…「細妹,女生要勤勞、愛乾淨,妳要是嘴巴再甜一點,那每個人看到妳都會喜歡的。」 我當時還小,只是婆婆這麽說、
#大姊 #姊姊 #小姐 用臺語跟客語念念看就知道那個字對。 北京方言用來當國語,是漢文的恥辱。 一大堆怪腔怪調,入聲字也全部消失,樂府詩、古詩、唐詩都吟誦不了。 如果那麼不重要,乾脆用英文當國語。
Thumbnail
阿嬤說過的年輕事蹟、阿嬤影響、屬於阿嬤的食物味
Thumbnail
倆人一份菜頭粄,予恁鼻芳兼小等。
Thumbnail
回到高坑的家鄉,懷念阿嬤並分享家鄉美好回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