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藝評|舊傷與新生並存的可能「Lettres à Camondo—艾德蒙・德瓦爾個展」

大學二年級修陶塑課時,突然進入疫情高峰而轉為遠距課程,無法前往陶塑教室的日子,捏土和灌模作業都中止,全班無奈改以讀書學習陶塑,我在那時讀到了陶藝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的經歷:大學時在劍橋主修英國文學,後來入了陶瓷藝術的坑,專心學陶成為創作者,包括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紐約高古軒畫廊都為他舉辦展覽。在家避居的那段時光,我借來他所寫的《白瓷之路》電子書閱讀,對這位創作者真的很好奇,後來到巴黎上學時,看到他的名字便興沖沖跑去卡蒙多博物館看展覽。

比展品存在感更強的展場

在蒙梭公園附近循地圖找到尼辛德卡蒙多博物館,那是一間大門緊鄰街道的宅邸,屋主捐贈給法國作為博物館開放,並委由裝飾藝術博物館管理,德瓦爾個展《Lettres à Camondo》(給卡蒙多的信)即舉辦於此。領取展覽手冊後,我好奇地開始在這個比較像影集《唐頓莊園》裡的居家空間,而非典型展場的地方參觀,把一樓門廳、廚房、僕人用餐室走過一輪,瀏覽著擺設皆原封不動的古典傢俱和用品,終於在一個禁止進入的區塊發現德瓦爾作品,而且必須用側身斜視的方式從小窗觀看。起初我不確定那是展品,或是宅邸內既有的物品,直到我陸續在其他出乎意料的地點找到德瓦爾之作(有的根本看不清楚或看不見),才慢慢領會這次展覽在做什麼。

卡蒙多大宅的廚房。

僕人用餐室。小時候是《唐頓莊園》迷,看到與影集相似的場景出現眼前很驚喜。

德瓦爾的構想《Lettres à Camondo》

「這是一條我再熟悉不過的街:位於蒙梭公園旁、滿是氣派屋舍的坡道,它是個起點,曾讓許多家庭落腳於此並開始成為法國公民。

尼辛德卡蒙多博物館存在我生命中已久,我祖母1920年代拜訪親戚時,就是在距離它幾棟房子遠之處。是以當收到在這棟宅邸展覽的邀約,我的感受混合著榮耀和焦慮。顧慮在於,我不該直接把新東西帶進滿佈歷史痕跡的宅邸呈現,否則我將感覺侵門踏戶而不勝惶恐。屋內禁止進入的界線繩同樣應該在我的考量之內。

在莫伊斯・卡蒙多的遺囑裡,他已要求不要移動屋裡任何東西:『藏品不外借、窗簾保持放下、別添加新收藏』。這些房間本身就是藝術品,是一個父親與他在戰爭中被殺害的兒子的回憶之地。它亦成為憑弔莫伊斯之女碧翠絲的紀念碑——碧翠絲與丈夫、兩個孩子皆死於奧斯威辛。

我試著傾聽莫伊斯、傾聽這座房子,來自廚房、管家室、圖書館的聲音,再回到工作室以陶瓷、黃金和石頭做東西,然後思考把它們放置何處,可以柔和地擴大屋裡的迴聲、又把持原有的靜謐。不移動東西絲毫、同時添加新物件的主意,我認為可行。

在工作室我寫信給莫伊斯,關於收藏品、猶太人身份、食物、家庭和歸屬的種種,信件增加直至58封『給卡蒙多的信』,成為我的新著作1。接著我創作,並將書信文字刻進刷著金箔的陶瓷。

然後悄聲離去,一如我前來,讓這房子回歸寧靜。」——節譯自藝術家自述。

書桌上致卡蒙多的書信,由陶瓷製成。


屏氣斂息的瓷

在卡蒙多大宅,為了找出德瓦爾的作品,我走過屋內每一角,浴室、宴會廳、圖書室、起居室,目光無法忽略房間中的傢俱和擺飾,對於曾經生活於此的人物的想像漸漸形成,卡蒙多後人遭納粹追擊的憂傷也滲入我的感官。德瓦爾的白瓷總是擺在參觀止步繩之內,且距離觀眾遙遠,在灑進屋內的光線下顯得沉默疏離;還有我來回找幾遍後才瞥見的作品,只從半開抽屜露出白瓷一角,另外幾件則放在沒打開的抽屜內,讓我獲得「知道但是看不到」的觀展體驗。「我將一些陶瓷器皿放進目前儲放目錄和檔案的橡木櫥櫃,將一些陶瓷碎片放進原本儲存銀器的天鵝絨抽屜。不是所有事物都必須在視線裡,有時我們只要待在共同空間裡就已經足夠。」德瓦爾這麼說。書桌上雪白的陶瓷偽裝成一疊信紙,我站在遠處想像它們沉甸甸甚至邊緣銳利的觸感,發覺對卡蒙多家族經歷的思辨,其實很適合陶瓷,無論是製陶過程、陶瓷的質地和特性、陶瓷的外觀,在在使創作以內斂、謹慎、凝練的方式去觸及歷史,並作為盛裝與襯托的器皿,在展示(作品)同時,很好地將觀者注意力聚集到宅邸及其故事本身。

這是個總要將相機鏡頭拉近至極限才拍得到作品的展覽。陶瓷就在打開一點點的抽屜中,真想不到。

Edmund de Waal, muet, V, 2021。從房間門口拍攝。

Edmund de Waal, muet, II- IV, 2021。從房間門口拍攝。

參觀完畢,我坐在庭院中沉穩的椅凳上歇腳,發現石塊邊角類似金繕2的痕跡,意識到這原來也是作品,趕緊確認坐在上面沒有問題後才放心。德瓦爾的作品到最後依然隱身地十分成功。



註解1:其繁體中文譯本《流轉的博物館》在今年九月由木馬文化出版。

註解2:金繕是修補破損瓷器的工藝之一,其對物品的修復是可見的,目標不在將瓷器恢復原樣,而是使裂隙與純金的光澤並存,有如標記著損壞、修復和重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藝術跨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