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移居國外需要賣掉自住房嗎?

摘要:外商主管舉家移民加拿大,移民前保留臺灣一間自住房,保留房子就像保留一口水井,通貨膨脹就如地下水及雨水自然流入井底,出租房子收租金就如池子溢出的水當做日常使用,不到十年回國後仍有能力在台灣買第二屋。

raw-image

最近小P夫妻兩詢問:「現在是不是賣屋的時機?想把自住房賣掉變現金,移居到東南亞,因為這兩年外國陸續發生侵略性戰爭,害怕真的發生。」

已經中年歲數,努力理財賺了一桶金的小P繼續說:「膝下無子沒有傳承這件事,夫妻兩名下沒有貸款,趁著身體健朗還可以適應新環境,計劃和老婆一起到東南亞定居,現在台灣的房價處於盤整,想要趕快賣掉後,先租房再慢慢規劃移居的事情,否則房價跌下去,聽說價差可能會有一佰萬!」

房價看供需法則,並非人云亦云,關於出國定居的事夫妻兩已經做足功課,在泰國租屋加生活費,一年需花上新台幣三十萬,再加上十年落地簽證費一次給付一佰萬,所以居住十年要準備新台幣四佰萬,並且在當地不能就業,只能生活及旅行。

對於自住房的行情,他們也查了實價登錄,附近的仲介告訴他們,賣掉可以取得現金一千萬元上下,加上夫妻兩存款有一千三百萬,足夠花上數個十年的外國生活,但是這個計算方式不含每年的通膨率、匯率變動的情形。

回顧歷史1979年台美斷交,當時台灣許多人民對於未來經濟丶政治產生恐慌,使得有錢人、台商紛紛賣掉台灣的資產,拿著現金及黃金移民到國外。

那些移民這幾年陸續回來台灣,年齡已經七十多歲,他們發現以前在台灣賣掉的房地產,環境附近有些蓋了捷運丶快速道路、生活機能比以前方便許多,甚至適合居住的房子都已經是數千萬元,比起當時變現的現金,相對是巨大差別數字,年老歸根的基本盤似乎遙遙無期。

說說小P原始思考角度,絕非是害怕戰爭而逃避,夫妻倆一直有著共同嗜好「旅行」,三年疫情期間雖然不能出國,但也遊遍臺灣各個角落,在網路發達的時代裡,看著外國人分享旅居不同國家的點滴,曾經也幻想在不同國家生活。

小P分享最興奮的一件事,親弟弟旅居英國多年,今年已經拿到英國公民證,於是小P夫妻倆開始思考下半輩子來體驗不同國家生活,是期待又興奮的計劃,可以看得出他們的決心,明年就要啓航,執行力令人佩服。

小P的房子好賣嗎?他繼續回答:「自住房是二十五年社區大樓,高樓層景觀及大四房,社區管理良好,十分鐘內可以走到正在蓋的桃園綠線捷運站,地理位置於兩個新重劃區中間,生活機能完善,附近有總圖書館及電影院,距離交流道才車程五分鐘,仲介說只要依實價登錄的價格就很容易賣。」可以看出是黃金地段,小P當時買的早成本低,依實價登錄已經翻了兩倍以上,附近屬於金融商業區也是良好出租市場。

若小P能夠轉換個角度,不賣自住房,改變為投資房收租金,屆時只要貸款出三佰萬供國外生活使用,此做法不只增加生活品質,也能保留未來回台灣置產的機會,計算如下:

1.貸款利率2%,免還本金寬限一年

2.每月貸款利息伍千元

3.租金行情每月二萬伍仟元

4.付利息及管理費每月剩餘一萬伍仟元

5.交由專業代管辦理,省時省力

分享一位外商主管名叫J J,二十年前中年JJ舉家移民加拿大,陪伴小孩就讀大學,移民前保留臺灣一間位於台北市迪化街自住房,保留房子就像保留一口水井,通貨膨脹就如地下水及雨水自然流入井底,出租房子收租金就如池子溢出的水當做日常使用,不到十年JJ取得加拿大公民證後回國,回國後仍有能力在台灣買第二間屋。

因為JJ把台灣的自住房轉變為投資房,這項資產仍繼續為主人創造漲幅及租金,漲幅可以增貸做為運用的現金,租金收入就是繳房貸,還能保有不動產轉換不動產的能力。

臺灣擁有著濃厚人情味、居住安全、國民福利,想回國的僑胞,想再次落地生根,若有個居住所等著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當人們在國外旅遊或出差時,心裡總會希望在當地住一段時間,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丶生活丶輕旅行,但是又礙於工作丶金錢丶體力因素,而遲遲無法行動,但是已經完成夢想的人而言,認為只要願意離開舒適圈,就像嬰兒脫離母體,候鳥隨季節遷徙,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只是發揮自然界的能力,開創不一樣的生活模式,說走就走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每條道路都有人的足跡,參考別人走過的歷程,許多事情只是受限於思維而約束了自己,習慣框架著一切,任何決策過程都是需要打破舊有原則才有新的發展,但是要保留一口井作為生存的後路,風險考量等等因素也有其必要性。

人生哲學從中找到平衡,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沒有被阻止的理由,只要擁有一定財力移居海外,開闊國際視野,也是豐富多彩人生的一種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