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中) ‧ 飛錫法師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 .
以念佛故。佛從想生。故云是心是佛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韓朝集居士正知。與靈峰旭老人。後先梓而行之。及老人流通淨要時。遂將二書雙玨並薦。而直指前序。略載此緣。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今刻十要。奉寶王次十疑之後。其論所云念未來佛。即信願二種資糧。故最為得要云。

目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分為上卷七門。中卷六門。及下卷七門。合開二十門。
上卷 七門 (念未來佛)
中卷 六門 (念現在佛)
. 下卷 七門 (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中

唐 紫閣山草堂寺 沙門飛錫 撰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 第八

 : 念未來佛。即眾生是。已聞玄義。事廣理幽也。又恐心散難檢。今欲一以貫之。專西方。念一佛。踐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於黃金之池。禮彌陀於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
對曰 : 十住婆沙論。幷龍樹菩薩造釋華嚴經論易行行品云。菩薩道有難行行。如陸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彌陀佛本願之力。若人聞名稱念。自歸彼國。如舟得水。又遇便風。一舉千里。不亦易哉。則釋迦如來父王眷屬。六萬釋種。皆生極樂土。蓋佛與此界眾生緣深也。專注一境。圓通三世。不亦良哉。

問曰 : 專注一境。圓通三世。誠哉。然稱念自歸。往生彼國者。有為虛偽。風多浪鼓。曷若不馳想於外。但攝心於內。協無為之旨乎。
對曰 : 有為雖偽。捨之則道業不成。無為雖實。取之則慧心不朗。經云。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樂著無為功德。亦為魔業。子今厭樂交爭。得不入於魔罥也。又若聖賢攝心謂之內。凡夫馳想謂之外。苟以馳外為亂。住內為定。復是內外所馳。非所以念佛三昧攝心之意也。

注維摩經。羅什法師云。外國有一女。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暮多羅。以千兩金邀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於道中。變身為白衣士。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汝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為菩提心。文殊言。汝身是。問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故是。女曾於迦葉佛所。多植善本。廣修智慧。聞是說已。即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而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子入林。既入林已。自現身死。胮脹爛臭。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為說法。亦得法忍。

大覺未成。未暇閒任。故名為忍。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女身空。佛身空。未始異也。菩提之義。豈得異乎。夫如是。則一切有為。即無為矣。一切內外。非內外矣。然在有而未嘗有。有而常無。居無而未嘗無。無而恒有。何患之於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 第九

問曰 : 易行難行之談。身即菩提之觀。其旨鏡焉。人生在世。石火電光。一念蹉跎。悔無所及。修道之人。尚不親心。況親於身。尚不親於身。況身外歟。常恐出息不還。屬於後世。狂風飄蓬。茫茫何之。願示一念十念之門。此生他生之計。
答曰 : 夫淨土之會。功業之大者。二乘乃澄神虛無。耽空怖相。不念眾生。故無淨土。而大乘有之。

按悲華經云。阿彌陀佛。昔為轉輪王。名無諍念。七寶千子悉皆具足。因寶海大臣為善知識。於寶藏佛所。發菩提心。取於西方極樂淨土。則諸經中知名諸佛菩薩聲聞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長太子名不瞬。觀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勢至也。次子名王眾。文殊師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剛智慧光明菩薩。次子名無畏。即蓮華尊如來。次子名菴婆羅。即虛空光明菩薩。次子名善臂。即師子香菩薩。次子名泯圖。即普賢也。次子名蜜蘇。即阿閦佛也。蜜蘇王子。一自發心已來。行時步步心心數法。常念諸佛。今登正覺。生妙樂剎焉。吾謂經行廣陌。徒步幽林。則不異蜜蘇之見。若鳴珂入仗。動珮朝天。肅肅羽儀。駸駸車馬。安得不用心於步步之間哉。今則例之。亦不移於前操矣。

夫含齒戴髮。死生交際。未有無出入息焉。又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亦誠如所問。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患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

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子宜勉之。

又問 : 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為正。
對曰 : 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

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

又一念者。如經云。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 第十

問曰 : 經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遠稱彌陀。存想於極樂之國。近念諸佛。興敬於未來之尊。此皆自外而求。豈曰是心是佛耶。
對曰 : 子問非也。子但引經。不知經之所趣。經者。觀無量壽經也。正明念阿彌陀之文矣。以念佛故。佛從想生。故云是心是佛。安得竊取彌陀之觀。反噬彌陀之心者哉。若爾。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應都不想惡。而言是心是惡耶。彼既不然。此亦焉可。

況彼極樂之國。彌陀至尊。十萬億之須彌山王。不與眼根為障礙(者以。)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願力而想成(故也。由佛願力者。謂佛身是佛自願力所成。而想成者。謂彼佛自願力所成之身。由我現前心想顯現。)。屈臂即得往生。寧計彼方之遠近也。

問曰 : 是心是佛。敬聞其理也。然此經所明十六妙觀。韋提得之。則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觀他觀。邪正混雜。若為澄渟。願一一示之。令念佛人。離師獨坐。心安若海也。
對曰 : 冰想者。為琉璃地之張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漸也。依想而現。曰自曰正。不依想現。則曰他曰邪。本則想白毫。白毫不現。而未想紺目。紺目現。此乖其本心。豈不邪也。況諸想歟。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無影不耀眼。

故楞伽偈云。
佛地名最勝 清淨妙莊嚴
照耀如盛火 光明悉徧至
熾焰不壞目 周輪化三有

 : 今之光現者。熾焰壞目。非魔如何。光而不耀。非佛如何。
 : 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淨。光之偽也。令念佛人心躁動恍惚。故涅槃經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

又問曰 : 至人無思。而今用想。豈不謬哉。
對曰 : 不謬也。如大威德陀羅尼經云。超過有結。應發欲心。想無欲事。今則例之。欲修念佛。應發想心。想無想事。故方等賢護經云。惡欲想女。夢見於女。善欲想佛。夢見於佛。吾謂二想名同。善惡天隔。不可聞想。一概厭之。若苟厭之。雖不毀經不謗佛。則必生於無想天宮矣。若固執無想。而噬想佛者。則名謗法。以謗法故。遽入十方無擇之囹圄。未知出日。豈有天宮之望乎。縱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脫路。

涅槃經云。隨聞毒鼓。遠近俱死。此亦如是。隨其撥想。遠近俱墮。經所謂或時離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斯之謂矣。豈出於三界之流轉焉。豈同於九品往生焉。況覆舟載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眾生。想真即諸佛。離想之外。更用何焉。

問曰 : 事解已竟。理何在耶。如般舟三昧經云。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涅槃。今之用想。不亦然乎。
對曰 : 不然也。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則以惡取空為無想者。則癡之甚也。吾今了佛皆從想生。無佛無想。何癡之有。此乃觀空三昧。無邪見也。

子又問。理何在者。夫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復萬法並照。而心未嘗有。則真智無緣。故無念可名。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又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名第一義中道之理也。此顯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諦之理也。恒沙萬德。皆依俗諦。此顯報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諦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顯化身矣。是則以三觀觀三諦。證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種三法。有何不可。而欲擯於清淨之想。取無想之想耶。塞於禪定之門。而取成佛之閾耶。

楞伽密嚴經。皆曰。寧起有見如須彌者。謂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極樂淨國。故曰寧起有也。不起空見如芥子者。謂撥無因果。謗于念佛。生阿鼻地獄。故云不起空也。吁可畏者。其在茲焉。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第十一

問曰 : 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兼稱佛號。以祈勝定。既契之後。心佛兩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
對曰 : 誠如所問。聲亦無爽。試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浙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誠如所問矣。

故廬山遠公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聽則塵累每銷。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歟。言明證者。未若華嚴經偈云。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問曰 : 高聲下聲稱佛名號。敬承其義。十方淨土。皆有如來。面之西方。何滯之甚耶。
對曰 : 子問非也。此是方等佛經作如是說。非人師之意也。豈可謗於方等經歟。

問曰 : 謹聞教矣。理在何焉。
對曰 : 亦有其理。如說癡人見觀世音有十一面。即設難云。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隨其語。又設難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將東難西。其義若此。猶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則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誠不可化。但可悲矣。

又勝天王經二行品。明如來八十種好。中有一隨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於一切眾生。非如怨讎。不欲相見。慈之至矣。是其義也。

智者大師。爰自撫塵之歲。終于耳順。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漸之際。令讀四十八願。九品往生。光明滿山。天樂遰奏。生于淨土。面西之義。不亦弘哉。

問曰 : 面向西方。敬聞教理。般舟之義。義在何耶。
對曰 : 梵云般舟。此云現前。謂思惟不已。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

問曰 : 淨土妙門。般舟之義。具聞剖析。然近代已來。誰得登于安養之國。既無相報。焉知所詣。望為明之。
對曰 : 晉朝廬山遠法師。為其首唱。遠公從佛陀跋陀羅三藏。授念佛三昧。(考遠公於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與緇素一百廿三人結社念佛。歷十七年。至安帝義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羅方至長安。後以小故。往廬山。紫閣謂佛陀授遠公念佛三昧方結社。係未詳考。)與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賢貴士。隱逸清信。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謝靈運。闕公則等。一百二十三人。鑿山為銘。誓生淨土。劉遺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濳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如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然復妙觀大儀。啟心正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傲天宮以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大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

遠公製念佛三昧序云。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移。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若以匹夫眾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知也。

謝靈運淨土詠云。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問未見往生相報者。有晉朝闕公則。願生而來報。後同誓友人。在東京白馬寺。其夜為公則追忌轉經。于時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也。所祈往生極樂寶國。今已果矣。故來相報。言訖不現。

支道林讚曰。
大哉闕公 歆虛納靈 神化西域 跡驗東京
徘徊霄虛 流響耀形 豈欽一贊 示以匪冥

又虞孝敬讚曰
猗歟公則 先甘法味 知我者希 其道乃貴
金光夜朗 玉顏朝睟 不捨有緣 言告其類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 第十二

問曰 : 闕公往生。金光相報。敬諾之矣。佛說一切法如夢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淨土。亦如夢否。若非其夢。則佛在心外。若是其夢。則佛在夢中。如夢中得金。覺無所獲。誠恐虛念於三身。終歸於一妄。請為辨之。
對曰 : 非妄也。何以知然。若修念佛三昧之人。如夢得金。覺無所獲者。則同於妄也。究竟因念佛而生淨土。豈曰妄哉。

如習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實發天眼。孰曰妄焉。豈同夢金。畢竟無有。莫以遠事近見舉夢為喻。不得將念佛往生全同於夢。明矣。

又華嚴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心迷也如夢。則九法界眾生是矣。心悟也如覺。則一法界即諸佛是也。迷悟祇在於一心。夢覺曾無於兩轍。經所謂了妄本自真。則見盧舍那。縱是夢妄。亦何爽焉。唯心察之。匪石其志。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 第十三

問曰 : 佛有三身。如何憶念。願示方便。令無所失。
對曰 : 夫佛之三身。法報化也。

  • 法身者。如月之體。
  • 報身者。如月之光。
  • 化身者。如月之影。萬水之內。皆有月焉。
    此月為多為一耶。不可言一。萬水之月常差矣。不可言多。虛空之月常一也。如梵書伊字。摩醯三目。縱橫並別。皆不可議也。

經云。或現小身丈六八尺者。皆眾生心水中佛也。佛尚無形。豈有二哉。淨國穢土。亦自彼耳。若欲將念三身。破三種障。今試明之。爾佛身之生。從止觀生。止觀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心沈。昏闇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須以觀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闇障也。修觀心浮。無惡不造。(乃妄念紛紜之謂。)而障報身佛。還修於止。止一切惡。念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圓滿。酬因曰報。破惡念障也。若二邊障動。詭狀殊形。萬相紛綸。兩賊強耎。障法身佛也。

以中道第一義空破之。偈曰。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故 敬禮無所觀
所觀之理。如毘嵐猛風。吹散重雲。顯明法身清淨寶月。破逼惱障也。應病與藥。不其然歟(自注 : 此是天台智者大師所解。披尋未廣。實未曾見諸師有斯妙釋也。止觀意前已略辨。俟在口訣。非文字能徵也。)。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彌興。眾生無盡。三昧不絕也。

已上六門。盡是念現在阿彌陀佛。以通三世之意也。廣如安樂集。天台十疑論。感法師釋群疑論。往生傳。稠禪師法寶義論所解。亦如飛錫先撰無上深妙禪門傳集法寶一卷廣明也。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 (完)

>> 續下一頁 :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