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醯胺在食品中的形成及其影響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飲食的關注日益增加。然而,在我們日常飲食中,可能存在著一些我們不容忽視的潛在威脅,其中之一就是丙烯醯胺。丙烯醯胺是一種在高溫烹調或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有機化合物,它廣泛存在於各種加工食品中,例如炸薯條、薯片和咖啡等。

本文將探討丙烯醯胺的來源、影響以及如何在飲食中適量攝取,以確保我們的健康。

丙烯醯胺的來源和形成?

丙烯醯胺通常是由澱粉質食品中的還原醣和游離胺基酸在高溫(通常是攝氏120°C以上)烹調過程中經化學反應生成的。這種化學反應被稱為馬來德反應(梅納反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食品加工現象。因此,像炸薯條、薯片和烘焙食品包含咖啡這樣的加工食品中,常常含有較高濃度的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是否溶於水?

丙烯醯胺在室溫下是液體,是一種極性有機化合物,因此它在水中是溶解的。

人體能否排除體內的丙烯醯胺?需要多久時間?

丙烯醯胺在人體內會經過代謝和排泄的過程。具體來說,丙烯醯胺會在肝臟中被代謝,轉化成更容易排除的代謝物。這些代謝物通過尿液和其他排泄途徑被排出體外。然而,排除體內的丙烯醯胺的時間因人而異,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的代謝速率、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等。目前沒有具體的數據顯示排除丙烯醯胺需要多長時間,因此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但一般來說,健康的代謝系統通常能夠迅速代謝和排除體內的有害物質。

丙烯醯胺又存在什麼健康風險?

儘管目前缺乏確定性證據,但高劑量的丙烯醯胺暴露已被證實對動物造成患癌風險(尚無人體正相關研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通常較低,並且尚未確定其對人體健康的具體風險。儘管如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健康組織建議盡量減少丙烯醯胺的攝入,以保障公眾健康。

不同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

根據最新的研究,不同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含量有所差異。
例如,烘焙過程中的咖啡豆中,丙烯醯胺的平均含量為179微克/公斤
相較之下,即溶咖啡中的丙烯醯胺水平達到358微克/公斤
炸薯條的平均丙烯醯胺水平為337微克/公斤
薯片中更高,平均水平為998微克/公斤
研究過後是因為薯片較薄,容易因為高溫就產生梅納反應。

這意味著,相較於烘焙咖啡,薯片中的丙烯醯胺含量高出了烘焙咖啡的5.5倍,即溶咖啡則高出了1.8倍。(但事實不管高低,卻都含有丙烯醯胺)

食物中的良好營養來源

儘管我們無法完全避免丙烯醯胺的攝入,但我們可以透過適當的飲食選擇來降低風險。維持均衡的飲食結構,增加新鮮水果、蔬菜、全穀類和健康蛋白質的攝入,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此外,除了需要偶爾的咖啡因提振外,喝烘焙咖啡可能對您的情緒有積極影響,因為咖啡因已被發現可以增加大腦中多巴胺的信號,有助於提升心情。(這是我選擇咖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的利大於弊)

再來是丙烯醯胺的產生通常與食品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呈正相關。一般來說,在高溫下丙烯醯胺的形成速度較快。當食品在高溫下烹調或烘焙時,特別是當溫度超過120°C(248°F)時,丙烯醯胺的生成可能會增加。因此,加熱時間和溫度越高,丙烯醯胺的形成可能越多。
當然,選擇高品質的咖啡不必將烘焙程度烘烤至極深,就能減少攝取丙烯醯胺的風險。然而,這僅僅是眾多選擇中的其中之一。您仍然可以選擇享用自己喜愛的咖啡,然後多喝水以幫助排除這些物質。如果您能接受較高品質的咖啡,選擇在淺焙階段結束烘焙,既能保留優良的風味和口感,也能更好地滿足您的口味需求。

結論

在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問題上,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但也不必過於恐懼。通過適當的飲食選擇,我們可以降低暴露於丙烯醯胺的風險,同時享受美味和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選擇多樣化的食材,保持均衡飲食,並適量運動,以維護我們的整體健康。

上次有留言者許願想看看丙烯醯胺,因為大家對丙烯醯胺較為陌生,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所以近日就查了許多文章和研究報告與文獻。



其中文獻參考,看過太多文獻,無法一一貼上,非常抱歉。
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B978012404699300069X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325083/

以上是我的分享,看完丙烯醯胺的文章後的感想與統整。

avatar-img
8會員
33內容數
分享一些攸關於咖啡的文章,這只是絕對來自於進修所學。 本身是一位咖啡師與烘豆師,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但個人不愛口水戰,會忽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NCO.1928 沙龍 的其他內容
酸、甜、苦,這是我們對咖啡口感的主要感知,而這些感覺主要來自我們的舌頭,而非鼻子。然而,我們總是認為味道是由鼻子決定的,比如『蘋果』的甜、『檸檬』的酸、還有『中藥』的苦,這些名詞大多是我們從鼻子的風味中產生的聯想。 咖啡的味道:酸、甜、苦 咖啡的味道通常以酸、甜、苦的順序來描述,但這並不代表每個階
如果你是個咖啡愛好者,那麼你一定知道咖啡世界有著無盡的風味和種類。今天,我們將探討兩種極具代表性的咖啡風格:澳洲的長黑和美國的美式咖啡。這是一場咖啡的大對決,兩者之間有著迥異的性格和故事,讓我們深入挖掘! 長黑:澳洲的黑馬 首先,讓我們著眼於澳洲的咖啡之寶,長黑(Long Black)。這個名字
咖啡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確保它保持新鮮和美味,有一些關鍵的保存技巧需要遵循。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以確保您的咖啡在保存期間保持最佳狀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密封包裝 (Seal in Freshness): 選擇具有防潮和防氧化功能的包裝材料,如帶有單向排氣
咖啡的描述中常使用的術語可能讓新手感到困惑, 但實際上這些術語可以簡單解釋如下: 1. 國家:咖啡豆的產地,例如台灣。 2. 地區:產地內的具體區域,可以將其類比為城市區域,例如台北的信義區。 3. 前置作業方式:指的是咖啡豆在採收後的處理方式。火炒(日曬)、水煮(水洗)和舒肥(蜜處理)是常
在現代,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日益增加,我們也更加意識到在做任何事情時不能馬虎。然而,你是否知道熟豆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許多人以為高溫能夠殺菌,但你知道咖啡包裡的咖啡豆可能被蟑螂磨成粉嗎?儘管這些事情曾經被提及,但時間久了我們又容易忘記。但你知道嗎?咖啡豆是咖啡樹果實的種子,而這些樹果甜美多汁,往
回首過去,我們仿佛能夠在超市的貨架上看到無盡的即溶咖啡、二合一、三合一選擇,甚至還有引人垂涎的高級白咖啡。那時的咖啡世界如此純粹,卻也滿懷無限的好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咖啡文化已經綻放成為一幅多彩斑斕的畫卷,各式各樣的咖啡館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而義式濃縮咖啡已然成為這場文化變革的核心所在。
酸、甜、苦,這是我們對咖啡口感的主要感知,而這些感覺主要來自我們的舌頭,而非鼻子。然而,我們總是認為味道是由鼻子決定的,比如『蘋果』的甜、『檸檬』的酸、還有『中藥』的苦,這些名詞大多是我們從鼻子的風味中產生的聯想。 咖啡的味道:酸、甜、苦 咖啡的味道通常以酸、甜、苦的順序來描述,但這並不代表每個階
如果你是個咖啡愛好者,那麼你一定知道咖啡世界有著無盡的風味和種類。今天,我們將探討兩種極具代表性的咖啡風格:澳洲的長黑和美國的美式咖啡。這是一場咖啡的大對決,兩者之間有著迥異的性格和故事,讓我們深入挖掘! 長黑:澳洲的黑馬 首先,讓我們著眼於澳洲的咖啡之寶,長黑(Long Black)。這個名字
咖啡是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確保它保持新鮮和美味,有一些關鍵的保存技巧需要遵循。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以確保您的咖啡在保存期間保持最佳狀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密封包裝 (Seal in Freshness): 選擇具有防潮和防氧化功能的包裝材料,如帶有單向排氣
咖啡的描述中常使用的術語可能讓新手感到困惑, 但實際上這些術語可以簡單解釋如下: 1. 國家:咖啡豆的產地,例如台灣。 2. 地區:產地內的具體區域,可以將其類比為城市區域,例如台北的信義區。 3. 前置作業方式:指的是咖啡豆在採收後的處理方式。火炒(日曬)、水煮(水洗)和舒肥(蜜處理)是常
在現代,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日益增加,我們也更加意識到在做任何事情時不能馬虎。然而,你是否知道熟豆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 許多人以為高溫能夠殺菌,但你知道咖啡包裡的咖啡豆可能被蟑螂磨成粉嗎?儘管這些事情曾經被提及,但時間久了我們又容易忘記。但你知道嗎?咖啡豆是咖啡樹果實的種子,而這些樹果甜美多汁,往
回首過去,我們仿佛能夠在超市的貨架上看到無盡的即溶咖啡、二合一、三合一選擇,甚至還有引人垂涎的高級白咖啡。那時的咖啡世界如此純粹,卻也滿懷無限的好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咖啡文化已經綻放成為一幅多彩斑斕的畫卷,各式各樣的咖啡館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而義式濃縮咖啡已然成為這場文化變革的核心所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篇文章探討了烤麵包、薯條等高溫烹調食品中可能生成的丙烯醯胺(致癌物)。文章介紹了丙烯醯胺的形成過程、健康風險、減少風險的方法及全球監管措施,並強調特定人群如青少年、孕婦、老年人應更注意這些風險。
研究:多吃10%超加工食品增15%糖尿病風險,增加 12% 癌症風險 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對人體有負面影響。 為了保存食物,常溫液態的植物油被氫化過後形成固體的人工反式脂肪,最常出現的就是在加工食品,容易造成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增加全身發炎反應、動脈硬化、加重胰島素阻抗。
健身常喝的「乳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含量很高的粉末。 「蛋白質」會在我們的腸道中被分解為「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將會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後幫助人體建構肌肉、骨骼與軟骨組織,如果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進入我們的腸道進行分解,並與腸道的微生物產生化學反應,這時會導致你的身體內產生硫化氫氣體(又稱為硫磺)味
Thumbnail
隨著實驗室的檢驗,寶林案目前已被確定為『米酵菌酸』(現已正名:邦克列酸)。其實邦克列酸在臺灣在台灣能見度極低,是因為臺灣飲食習慣上,較少吃澱粉或椰子類的發酵食品。臺灣主要食用的發酵食品大多為泡菜、豆腐類、酒、醬油等等。故此菌在臺灣能見度幾乎是沒有,才會造成衛生機構反應措手不及。 
Thumbnail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余豐益教授指出,「米酵菌酸」的毒性極強,即使經過加熱也無法破壞其結構,攝入1至1.5毫克的「米酵菌酸」即有可能導致死亡。這種罕見毒素曾在印尼等地引發致命食物中毒,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腦部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台灣民眾鮮少接觸此類毒素,此次事件更顯得
Thumbnail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目前累積通報25例,人體檢體均檢出米酵菌酸,因此衛福部已確認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為米酵菌酸引起.....
Thumbnail
米酵菌酸是一種在臺灣較少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存在於土壤和各種植物中,尤其是玉米和椰子等食品發酵而產生。毒素會抑制人體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功能,導致各種器官損傷。本文介紹了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狀和預防方法。
Thumbnail
最近台灣發生一起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被證實是米酵菌酸所引起。在台灣首次出現這種中毒案例,許多人對這個毒素非常陌生,藉此寫篇科普文章讓大家稍微瞭解這個毒素是怎麼出現的以及對人體有何作用。當然我們這裡會更偏向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分子依然可以十分穩定
Thumbnail
2024.03.29新聞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2死5命危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今晚(28日)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解剖結果,表示呂姓死者的檢體驗出30%至100%的米酵菌酸,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毒素。食藥署長吳秀梅則指出,米酵菌酸是很罕見毒素,不會因為洗滌、烹飪被破壞
Thumbnail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
這篇文章探討了烤麵包、薯條等高溫烹調食品中可能生成的丙烯醯胺(致癌物)。文章介紹了丙烯醯胺的形成過程、健康風險、減少風險的方法及全球監管措施,並強調特定人群如青少年、孕婦、老年人應更注意這些風險。
研究:多吃10%超加工食品增15%糖尿病風險,增加 12% 癌症風險 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對人體有負面影響。 為了保存食物,常溫液態的植物油被氫化過後形成固體的人工反式脂肪,最常出現的就是在加工食品,容易造成增加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增加全身發炎反應、動脈硬化、加重胰島素阻抗。
健身常喝的「乳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含量很高的粉末。 「蛋白質」會在我們的腸道中被分解為「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將會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後幫助人體建構肌肉、骨骼與軟骨組織,如果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進入我們的腸道進行分解,並與腸道的微生物產生化學反應,這時會導致你的身體內產生硫化氫氣體(又稱為硫磺)味
Thumbnail
隨著實驗室的檢驗,寶林案目前已被確定為『米酵菌酸』(現已正名:邦克列酸)。其實邦克列酸在臺灣在台灣能見度極低,是因為臺灣飲食習慣上,較少吃澱粉或椰子類的發酵食品。臺灣主要食用的發酵食品大多為泡菜、豆腐類、酒、醬油等等。故此菌在臺灣能見度幾乎是沒有,才會造成衛生機構反應措手不及。 
Thumbnail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余豐益教授指出,「米酵菌酸」的毒性極強,即使經過加熱也無法破壞其結構,攝入1至1.5毫克的「米酵菌酸」即有可能導致死亡。這種罕見毒素曾在印尼等地引發致命食物中毒,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腦部構成嚴重威脅。由於台灣民眾鮮少接觸此類毒素,此次事件更顯得
Thumbnail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目前累積通報25例,人體檢體均檢出米酵菌酸,因此衛福部已確認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為米酵菌酸引起.....
Thumbnail
米酵菌酸是一種在臺灣較少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存在於土壤和各種植物中,尤其是玉米和椰子等食品發酵而產生。毒素會抑制人體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功能,導致各種器官損傷。本文介紹了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狀和預防方法。
Thumbnail
最近台灣發生一起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被證實是米酵菌酸所引起。在台灣首次出現這種中毒案例,許多人對這個毒素非常陌生,藉此寫篇科普文章讓大家稍微瞭解這個毒素是怎麼出現的以及對人體有何作用。當然我們這裡會更偏向生物學的角度來探討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分子依然可以十分穩定
Thumbnail
2024.03.29新聞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2死5命危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今晚(28日)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解剖結果,表示呂姓死者的檢體驗出30%至100%的米酵菌酸,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毒素。食藥署長吳秀梅則指出,米酵菌酸是很罕見毒素,不會因為洗滌、烹飪被破壞
Thumbnail
今天證實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禍首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由於是國內的例,對這毒太不熟悉了。查找了相關論文資料,試著摘錄一下2018 年 10 月發生在中國廣東的案例。論文題為: 「食用無明顯變質跡象的非發酵米粉產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