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喜歡畫作的你知道如何欣賞ㄧ幅畫嗎?欣賞名畫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嗎?我們可以用怎樣的角度去理解ㄧ幅畫呢?
-
動畫大師高畑勳這次不談動畫,他想聊的是他對畫作發自內心最純粹個人的熱愛。你也可以看作是一位資深藝術愛好者沉澱多年累積出的獨到見解筆記。
高畑勳將從二零零三年到零八年在雜誌上連載的畫作介紹集結成冊,共計六十一回的文章出版成「日本篇」及「海外篇」。本書收錄以「海外篇」為主,東西方名作互相輝映。
雖然書中表示這些藝評純粹是個人的私心與偏見,但認真讀後,我確定這只是大師的謙虛。他對畫作的「非專業」分析一點都不業餘。
導演獨特視角的剖析及淺白的解說,對非專業的我們,提供不同面向的賞析路徑。原本已熟知的多項作品,延著他的推論,竟也跟著看到許多自己也沒發覺到的奇特視角。
-
在宋徽宗《桃鳩圖》篇的見解裡,他認為中國畫是日本畫之母,對日本畫影響至深。
但僅管憧憬「文化源頭」的中國,卻從未到中國真正拜師學藝。他們以「鎖國」心態擷取想要的部分,再揉合自身的領會與創意,發展出屬於日本自己的藝術形式。例如我們熟知的浮世繪、動漫畫等獨樹一格的次文化,就是在這樣的發展脈絡下產出。
但如此日式的謙辭卻讓我汗顏,畢竟日本次文化的影響更是令人難以忽視啊!
另一篇介紹羅特列克的故事也很有意思。羅ㄧ直是自己的私心關注的畫家之一。
高畑勳在書裡前言提到「西方藝術界尤其重視創作者的個性,欣賞畫作時習慣將畫家的人生跟思想投射在作品上,這是正確的欣賞方式」。
如果你清楚羅特列克的人生經歷及成長背景(身高因遺傳及意外僅有150公分),你就會對他說的這句「我來定義伊維特」很是佩服。
即使面對當時如日中天的大明星模特兒,他的畫筆使終堅持他眼中的「真實」及對現實的「通透」。
在「伊維特·吉爾貝」這幅畫中,沒有模特兒本人希望看到的明豔亮麗,於是她氣呼呼的對畫家抱怨:「你可真是變形的天才啊!」「我當然是!」銳利如鋒的反擊讓人足以忽視他先天的殘缺。
-
高畑勳在文後對畫作欣賞下了個註解:「喜歡藝術,喜歡畫作,最重要的是保有對畫作自由自在的任何想法,即使可能會因此錯過了不起的大作,卻能讓自己繼續喜愛繪畫。」
若這觀點成立,是否也能運用到其他藝文領域的欣賞?
譬如想讀的經典文學名單越來越多,卻不見得每本都讀懂。若因此挫敗或放棄,反而可能失去繼續探索文學世界的熱情。
有時候並不是讀不懂,而且自己與書的頻率還沒接上,待看清單何其多,這本讀不下,再換一本就是,至少我ㄧ直持續走在閱讀文學的路上。
在面對美的渴求,每個人都ㄧ樣,或許可從大師的經驗中得到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