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空為一邊,俗諦、真諦各為一邊,諸佛菩薩離此二邊,證見不二之理,審實不虛,謂之實見,是中道第一義諦。如來說法,「能善分別諸法相」,順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不著有無,不起對待,更無分別,究竟實相,二法盡除,去假歸實,「於第一義而不動」,實亦無名,更無去處。在《六祖壇經.頓悟品第八》裡,六祖見行昌困惑於「常」和「無常」的名相上,於是動用三十六對法,以常破無常,以無常破有常,入不二法門,見諸法實相,是名真常。《大智度論》云:「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故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
【兀兀不修善】:兀兀是高聳矗立的意思,意指如如不動。兀兀不修善,雖然修一切善,但心如如不動,不執著修善這件事,不憶想著有何功德,不念利益成壞等事,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修學佛道善法也是一樣,修善不思善,無智亦無得。《金剛經》云:「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諸善奉行名為慧」,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癡自性慧」。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兀兀不動名宴坐,識自眾生見緣起,
水月道場自見真,自性般若波羅蜜。
純一直心心無癡,心地無癡自性慧,
性使化身行正道,諸善奉行佛用為。
淨性常在化身中,修善何須作意行?
兀兀不動不修善,當來圓滿真無窮。
【騰騰不造惡】:根據六祖「出語盡雙,皆取對法」的教示,修善與造惡對,兀兀則與騰騰對,兀兀為靜,騰騰為動,靜與動對。騰騰字義本身的意思是上升和旺盛,在禪門裡,「騰騰」意指隨順諸法自然之運作,自然圓成,得大自在,所謂任運自在、任運騰騰是也。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自性變化甚多,故名騰騰,自性若正十八正,善用即佛用,能於諸法得自在,任運騰騰不造惡。
〈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諸惡莫作名為戒」,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非自性戒」。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心行平等無二相,不生憎愛無取捨,
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功德。
自卻非心除煩惱,於法自在善分別,
不思善惡中道義,心平即是無相戒。
心地無非自性戒,念念圓明即是道,
任運騰騰是佛用,諸惡莫作本不造。
【寂寂斷見聞】:寂寂,清淨、安靜的意思。真如有性所以起念,見聞覺知,法爾如是,故見聞不能斷,所言「斷見聞」乃是〈定慧品第四〉所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寂寂乃言空寂,空者無諸相,寂者無起滅,常住空寂,離一切相,對境寂然,心無起滅,即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不住六塵,六識無染,即是斷見聞,寂寂斷見聞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蕩蕩心無著】:六祖一再教示不可沉空守寂,蕩蕩與寂寂對,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蕩蕩的意思是不受拘束,不受法縛;道須通流,何以卻滯,蕩蕩心無著就是〈般若品第二〉所說的:「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自淨其意名為定」,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亂自性定」。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時時拂拭明鏡台,諸惡莫作善奉行,
勿染塵埃除心垢,自淨其意名為定。
對境寂然離諸相,無住生心見聞斷,
諸法空寂清淨坐,無生無滅清淨禪。
蕩蕩流水水通流,般若三昧無念行,
無染無著心不亂,心地無亂自性定。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這首偈語正是六祖惠能大師解用三十六對法,共人言語,對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開示,說的就是頓漸品第八所提到的「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
註:建議可以回頭看第二十六篇的文章,幫助理解。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