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圓寂遷化之前開示學人的最後一首偈語。在《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裡,六祖教示門人:「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什麼意思?  

凡夫所見之有為一邊,小乘聖人所見之空為一邊,俗諦、真諦各為一邊,諸佛菩薩離此二邊,證見不二之理,審實不虛,謂之實見,是中道第一義諦。如來說法,「能善分別諸法相」,順眾生所執之情,隨宜而擊破之,不著有無,不起對待,更無分別,究竟實相,二法盡除,去假歸實,「於第一義而不動」,實亦無名,更無去處。在《六祖壇經.頓悟品第八》裡,六祖見行昌困惑於「常」和「無常」的名相上,於是動用三十六對法,以常破無常,以無常破有常,入不二法門,見諸法實相,是名真常。《大智度論》云:「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不但說空,不但說有;為愛著眾生故說空,為取相著空眾生故說有;有、無中,二處不染。」 

raw-image

【兀兀不修善】:兀兀是高聳矗立的意思,意指如如不動。兀兀不修善,雖然修一切善,但心如如不動,不執著修善這件事,不憶想著有何功德,不念利益成壞等事,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修學佛道善法也是一樣,修善不思善,無智亦無得。《金剛經》云:「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諸善奉行名為慧」,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癡自性慧」。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兀兀不動名宴坐,識自眾生見緣起,  

水月道場自見真,自性般若波羅蜜。 

純一直心心無癡,心地無癡自性慧,  

性使化身行正道,諸善奉行佛用為。  

淨性常在化身中,修善何須作意行?  

兀兀不動不修善,當來圓滿真無窮。  

【騰騰不造惡】:根據六祖「出語盡雙,皆取對法」的教示,修善與造惡對,兀兀則與騰騰對,兀兀為靜,騰騰為動,靜與動對。騰騰字義本身的意思是上升和旺盛,在禪門裡,「騰騰」意指隨順諸法自然之運作,自然圓成,得大自在,所謂任運自在、任運騰騰是也。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自性變化甚多,故名騰騰,自性若正十八正,善用即佛用,能於諸法得自在,任運騰騰不造惡。  

〈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諸惡莫作名為戒」,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非自性戒」。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心行平等無二相,不生憎愛無取捨,  

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功德。  

自卻非心除煩惱,於法自在善分別,  

不思善惡中道義,心平即是無相戒。  

心地無非自性戒,念念圓明即是道,  

任運騰騰是佛用,諸惡莫作本不造。  

【寂寂斷見聞】:寂寂,清淨、安靜的意思。真如有性所以起念,見聞覺知,法爾如是,故見聞不能斷,所言「斷見聞」乃是〈定慧品第四〉所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寂寂乃言空寂,空者無諸相,寂者無起滅,常住空寂,離一切相,對境寂然,心無起滅,即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不住六塵,六識無染,即是斷見聞,寂寂斷見聞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蕩蕩心無著】:六祖一再教示不可沉空守寂,蕩蕩與寂寂對,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蕩蕩的意思是不受拘束,不受法縛;道須通流,何以卻滯,蕩蕩心無著就是〈般若品第二〉所說的:「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頓漸品第八〉,關於戒、定、慧的行相,神秀大師主張「自淨其意名為定」,六祖大師則言:「心地無亂自性定」。筆者自作一偈,做以下整理:  

時時拂拭明鏡台,諸惡莫作善奉行,  

勿染塵埃除心垢,自淨其意名為定。  

對境寂然離諸相,無住生心見聞斷,  

諸法空寂清淨坐,無生無滅清淨禪。  

蕩蕩流水水通流,般若三昧無念行,  

無染無著心不亂,心地無亂自性定。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這首偈語正是六祖惠能大師解用三十六對法,共人言語,對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開示,說的就是頓漸品第八所提到的「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

註:建議可以回頭看第二十六篇的文章,幫助理解。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誕生偈〉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據佛經所載,時釋迦牟尼佛降誕,無人扶持,即行七步,一步一蓮華,步止,遍觀十方法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今天筆者試以《金剛經》的前五分,來探討「唯我獨尊」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有好幾天沒有更新文章了,這段時間筆者沉浸在《金剛經》的字裡行間,並且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須菩提的問句作為解答,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之間,如出一轍。最後須菩提再白佛言:
諸經之初,皆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處所之前常安「一時佛在」之語。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楞伽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等等。那麼什麼是「一時」呢?語意未明的「一時」,
佛經經首,必安「如是我聞」四字。比如《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心經》是節本,並非全本,故沒有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那麼「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欲探深義,要從「應作『如是』觀」之「如是」來
上一篇文章裡,介紹了佛家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天則是介紹道家的「三界內外,唯道獨尊。」筆者引述《玄玄上人大道真經》的經文作以下解析。   道教〈金光神咒〉道:「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萬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唯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義育群生。 
〈誕生偈〉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據佛經所載,時釋迦牟尼佛降誕,無人扶持,即行七步,一步一蓮華,步止,遍觀十方法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今天筆者試以《金剛經》的前五分,來探討「唯我獨尊」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有好幾天沒有更新文章了,這段時間筆者沉浸在《金剛經》的字裡行間,並且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須菩提的問句作為解答,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之間,如出一轍。最後須菩提再白佛言:
諸經之初,皆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處所之前常安「一時佛在」之語。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楞伽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等等。那麼什麼是「一時」呢?語意未明的「一時」,
佛經經首,必安「如是我聞」四字。比如《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心經》是節本,並非全本,故沒有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那麼「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欲探深義,要從「應作『如是』觀」之「如是」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