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用大台理論解讀《白日之下》

通關後低迷的港產片最近又「復活」了,其中以真實新聞事件改編的《白日之下》口碑票房雙贏,為「四字電影」新浪潮注入新活水,坦白說「港產片九運來了系列」原本為《白日之下》而開,可是一路下來卻是最難動筆的一部,因為電影的「矛盾」太多了。

《白日之下》取材甚廣,包括有2015年劍橋護老院虐待院友事件,及2016年康橋之家院長涉嫌性侵院友、大半年內六人離奇死亡事件,而電影則綜合多宗新聞改編而成。只是作為一部以新聞事件為原型的社會派電影,於「寫實」與「戲劇」之間尺度拿揑不定——演員表現與場景還原很寫實,但強行把多宗新聞集合於同一院舍又過於戲劇性,關鍵新聞名場面更有過度煽情之嫌…始終是電影嘛,當然不可能處處求「真實」吧?

只是同樣改編自新聞事件的《正義迴廊》,於奇案與法庭攻防戰之間遊走得宜,相對地批評較少;《白日之下》贏得高票房(截至12月16號已錄得二千萬港幣票房)之餘,同時卻被批有消費長者院舍議題之嫌(石琪余家強生死教育—伍桂麟),(照護)業界討論度似乎不及《年少日記》之於學界般高,亦是另一個迷思,不過參加編劇座談會,了解電影由意念構成、資料搜集到落實劇本的過程之後,又對電影的爭議恍然大悟。

耳目一新的「大台演員再造術」

雖然演員表現是電影最無可爭議的一環。尤其難得沒有多餘或「過火」的演出實屬難得,細心留意《白日之下》起用不少電視台出身的演員,包括林保怡(院長章劍華)、姜大衛(院友通伯)、胡楓(院友水哥)、寶珮如(惡職員)、龔慈恩(吹哨者職員),甚至包括客串的鮑起靜(女主角媽媽)及吳浣儀(弱智女院友媽媽),但他們的表現與平時完全不同,一新觀眾耳目。

尤其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林保怡,過去總以中產的律師或醫生形象示人,這次卻飾演雖為弱勢社群,卻人面獸心、滿口歪理,對弱智女院友(梁雍婷)多次進行性侵的院長,意外地入形入格,成功令人忘記以往的形象,看罷電影後再上網查原型人物的受訪片段,原來欠扁程度不相伯仲,更加佩服林保怡的演繹!

林保怡飾演賤人院長為他帶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不過觀眾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名沒有原型、架空創作的人物:姜大衛及胡楓的「通伯」與「水哥」。據說由於被「放蛇」原型的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完全認不出他人,創作團隊(即導演簡君晉,與編劇李卓風、唐翠萍)當然要戲劇加工,重新撰寫這些長者角色。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通伯」與「水哥」,是他們通過資料搜集,以及與不同的長者接觸後構成的整體印象,特別是「重新創作」的通伯 — — 從現實的「完全失智」,變成電影中「半瘋不癲」的狀態,當中如何拿捏得準曾經困擾著創作團隊們,最後透過姜大衛的演繹及對白修飾,演變成女主角(余香凝)的救贖,一句「不要為做了對的事而內疚」更成為被傳訟的金句。

胡楓(右)與姜大衛(左)曾經叱吒6、70年代香港電影,到古稀之年仍能在電影發光發亮

根據導演的說法,「半瘋不癲」的「通伯」其實滿有「遊俠」特質,與姜大衛年輕時的「大俠」戲路一脈相承,尤其他身處於龍蛇混雜的院舍,「詐傻扮懵」地只求「有瓦遮頭」,冷眼旁觀身邊的人和事,就算好友斷氣到床位換客,姜大衛無奈又落寞的神情,令觀眾相信院舍有這一位智慧老人,目光很難從他身上移開。

現時被大台列為「甘草演員」,當成功能性反派或吉祥物的存在,落在「新導演」手中,卻能固有形象消化,發掘不為人知的新一面,再帶到現時觀眾跟前,可以算是「大台演員再造」?!

用「大台理論」思考社會議題?

至於出現爭議的「消費新聞事件」論,在聽過編劇座談會,了解電影由意念構成、資料搜集到落實劇本的過程後,稍微了解爭議的原因,而且腦袋浮現出同幕後班底電視劇《IT狗》的「大台理論」 ——即以理論解釋「大台」常用橋段(例如《刑偵》大宇式盤問),其實揶揄TVB電視劇的公式化劇情,背後概念是假設觀眾對事情有制式化的想像,認定面對事情應該有ABCD等既定反應。

聽導演、編劇們的分享會,知道他們最初看到新聞時,因為覺得憤怒、從而想了解事情、然後接觸有關記者,知道更多背後不為人知的人性掙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再拜訪長年跟進殘疾人士議題的前議員張超雄,得到很多協助,另外還有接觸社工與相關家屬等等。

《白日之下》還原劍橋護老院虐老場景,輿論反應兩極

當他們了解得越多,越感到無奈,不過強調沒有把更多荒謬、令人難堪的事實放進劇本裡,因為電影並非紀錄片云云;還提到資料搜集過程中的訪問,並非單純在了解真相,而是不斷問當事人的感受,從說話及表現判斷他們的情緒,例如認為記者嘴說「已經麻本」,實際尚未麻木,再以此去建構記者女主角的心路歷程,電影中每個人都成為她人生的一部份。

不謹慎地說一句,也許導演編劇們進行訪問及構思時,不自覺地以「大台理論」思維作想當然?面對曾經轟動全城,(對一般人來說)匪夷所思的社會新聞,儘管做足了資料搜集,只是消化事件與人物關係時,還是以既定的思維而行,在構思處境與人物反應時,可能落入盲點——例如把幾宗不同時期的新聞事件串連在一起,其實有「方便主義」之嫌,儘管院舍問題仍然存在未有消失,但過於一面倒的描述,難怪惹來部份業界人士或院舍使用者家屬質疑反駁。

有爭議代表有話題,證明《白日之下》的確受歡迎有很多人看,亦有很多人期待,而且把社會議題好好地拍出來讓公眾討論,亦是近年港產片轉型的特色之一,儘管有懷戀廿多年前風光的人納悶,但不得不承認時代轉換,港產片亦變得不一樣。

— — 港產片九運來了系列.之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大福同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