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換了第三份工作後,我發現建立完整並且管理良好的人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變成海外工作後,我大量的認識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外國人,要把他們搞清楚跟建立聯絡管道,就變成工作裡重要的能力。
於是後來我就利用Google Contacts來做我的人脈管理。它相容性高,操作簡單,每當我換工作時,我都會將我的聯絡人帶著走,並加上不同時期的標籤。另外,我還可以在裡面大量匯入從前任同事承接下來的聯絡人資訊,快速熟習工作上的人脈。
我通常會依循一套完整的流程來建立個人聯絡人,步驟包括取得名片後,透過拍照App或匯入電子檔案的方式,將聯絡人資料存入Google Contacts。接著,我會發送問候信,並在來往幾次後確認彼此間已足夠熟悉,然後再添加LinkedIn,以免失去聯繫。
Google Contacts 的優點在於功能強大,其中幾個值得一提的優勢包括:
首先,聯絡人資訊可以直接同步到手機上,可以隨時隨地都能夠查詢資訊,或用分享vcf聯絡人格式的方式,用訊息或airdrop的方式將資訊Pass給其他人。
2. 能夠接受大部分格式的通訊錄匯入
其次,Google Contacts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的聯絡人匯入方式,儘管匯入的模板設計得有些粗糙,並且中文的匯入可能會出現亂碼問題,不過英文的聯絡人建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3. 自動幫忙篩選重複的連絡人
在匯入後,Google Contacts 還可以合併重複的資訊,例如相同的電子郵件或手機號碼,以確保資訊的準確性,這部分我是個人覺得相當強大,很推薦。
4. 靈活的標籤功能
最後,標籤功能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特點。你可以使用標籤來將聯絡人分類,例如根據職位、工作類型或地理位置等等。這樣一來就可以更輕鬆地尋找聯絡人,並更有效地管理您的人脈關係。
在管理我的人脈時,我使用Google Contacts的原則可以概括成以下幾點:
首先是標籤的運用,我會按照認識的時期建立標籤,例如大學、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等等。而在每份工作的標籤下,我還會新增2–3個更具體的標籤來進一步分類。比如在我的現職,我同時從事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工作,因此我會給表演藝術相關的聯絡人加上相應的標籤,例如「國外工作」和「表演藝術」等。
2. 善用Note欄位新增資訊
除了標籤,我也會在聯絡人的Note欄位中建立重要的關鍵字,例如與這些人合作的時間和專案等細節。我會使用同一組關鍵字來標註相關的聯絡人,以便在需要快速查找合作對象時能夠快速找到。如果你承接了前任的聯絡人,我也建議將他們一併匯入,並在Note中加上「待開拓」的註記,以便進一步開發人脈。
3. 一致化某些職稱
此外,我還會在職稱的欄位以分號加上關鍵字,因為不同公司或單位的職稱可能不同,但角色可能是一樣的。例如,做公關媒體的職稱可能各不相同,但我會在其職稱之外添加“PR”等關鍵字。同樣的,如果是記者,我會添加“Press”等關鍵字,以便在需要找重要聯絡人時更容易查找。
4. 善用標籤功能擬定你的賓客名單
最後我要推薦的是Google Contacts強大的標籤功能。除了用標籤來區分聯絡人之外,我也善用標籤列出賓客名單。例如,若週五晚上有球賽募款餐會,我會透過關鍵字「球探」「贊助廠商」或平常就分類好的標籤篩選合適的客人,接著新增「週五球賽募款餐會邀請名單」標籤,最後匯出完整的賓客名單。用過之後標籤可以隨意刪除,避免累積太多標籤造成混亂。因為匯出的名單可以用CSV檔案呈現,所以轉化成Excel、Word檔都非常簡單。
5. 已離職的聯絡人的標示方式
通常已經離職的聯絡人可能出現幾種狀況,第一是他直接退休,從此離開這個領域,這種狀態下就是直接標示在職稱上標示已經離職,並在Note欄位留下他的後手(successor)的聯絡方式就好。第二種則是他已經換到新的職位,但仍然在同一家單位,這樣的情況就是更新職稱,並在Note欄位留下舊職稱就好了。第三種則是他直接跳槽,但還在同一個領域,這種狀況就是除了更新Email外,也需要記錄下他的新公司,並在Note欄位留下舊職稱以及舊的聯絡方式,方便往後查找歷史信件用。
總的來說,Google Contacts的功能相對簡單,匯入模板的設計也不太友好。但是,由於它高度相容且易於操作,又完全免費,外加搭配Gmail的聯絡人一起使用,算是入手容易又可以進行完整管理的一個平台。除了可以幫你梳理人脈以外、也可以建立龐大的資料庫,甚至擬定賓客或發放邀請函信名單等等。只要學會活用,在工作上的效率可以大幅提升,成為你的有利小助手。
P.s 附帶一提,前後手的英文分別是predecessor跟succ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