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還是喜歡擁有紙本書的收藏感,出社會第二年手頭相對寬裕,應有更多餘裕放在買書上,但礙於未來搬家可預見的麻煩程度,目前只購入極度非常超級馬上現在就想要收紙本的書籍。另一方面是,金門的公共圖書資源取得相對臺灣容易許多。
各館藏書量當然是無法與我過去生活的直轄市比擬,但從熱門書籍的預約量、平假日的人流來看,使用圖書館資源的成年人大概沒有多少,新書、熱門書籍幾乎不太需要等待。另外,薦購圖書的速度跟成大比起來算是滿快的,大概兩三個月就可以等到圖書入館(架上找不找得到又是另一個懸案),只是沒有通知薦購人的機制這點不太方便,或許要等哪天文化局打算花錢改版了,金門的圖書館資訊系統有夠陽春。
年中花大錢夠入11吋的iPad pro,因為閱讀量不夠大、大廠牌皆無法維修而放棄考慮電子閱讀器,目前以Hyread圖書館及讀墨為主要閱讀APP,確實顯著提升了閱讀量,不過藍光的影響也比預料中顯著,人體過了25歲真的會開始走下坡。
除了網路上的類型文學,似乎是大學後就幾乎沒有碰過設定完全架空的虛構作品,這也算是一種長大和田調嗎?近年獎項趨勢大多與議題、文化、歷史緊密相關,像是這個世代寫作者的某種使命。但對於新手社畜來說,承載過多的文字有時消化困難。
因此讀到《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時真是覺得啊啊啊太讚了!以不同的短篇碰觸青少年─青年的過渡、成長,似乎仍是我這個年紀還得以找到一絲認同和理解。我喜歡不須用力拆解、細讀,也能讀到其深意,同時享受文字及情節的作品,鍾旻瑞完全正中紅心,等搬回台灣後一定會購入實體,也非常期待他的下一本書。
年度小說選很吃選編者,相對的,也是個稍微跨出自己喜好舒適圈,或認識更多作家的契機,例如在《九歌111年小說選》讀到姜天陸的〈坑道〉,一個大專兵到金門做文書兵,逐漸在坑道中涉入當時威權管制的恐怖氛圍。我深知自己偏食同個世代寫作者的文字,因此讀到〈坑道〉時像是破解了某種結界,我的大學老師也曾在今年力推姜天陸書寫金門三七事件的長篇小說《胡神》,將會是我明年的首要功課。
自搬到金門後,我偶爾會試圖尋找「有興趣」讀下去的金門文學作品,但在軍管及老兵記憶大力覆蓋這座島的如今,要找到書寫島嶼日常、平民經驗、甚至年輕及青年世代撰寫的作品,非常非常困難。這邊推薦想瞭解金門近代樣貌的朋友,讀讀《火殤世紀:傾訴金門的史家之作》,以不同年代的短篇小說積累成「金門」,是一部易讀且收穫豐盛的作品。
《沒口之河》是我第一本用iPad讀完的書(回台後也要將實體放上書架!),非常非常精采,堅定、柔軟的文字完美呈現了生態學、族群、權力的交織,也讓這幾年知道知本溼地出事、但實則霧裡看花的我終於看見來龍去脈。老實說,我沒料到《沒口之河》會掀起這麼大的聲量,我一直認為台灣的非虛構自然書寫仍處在文學界的邊角(但又說回來,虛構的場域仍是吳明益一枝獨秀),直到今年,似乎迎來重要的轉折。
身為好味小姐家的忠實閱聽眾,這兩年開始接收過去完全不碰的嬰幼兒影音及養育內容,也到了未來幾年必須決定是否要有下一代的年紀。《拚教養: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透過社會學方法呈現台灣各個階級(容我先使用如此草率的詞彙)在全球化時代中,處理下一代教育(保安策略)的種種樣貌,進而勾起讀者生命經驗的回顧和想像。我認為是考慮要不要生育的人和為人父母必須一讀的好書,務實思索自己所有的資源環境,以及「為何要生」。另一方面,無論是誰都能在案例間找到自己的影子,從過去的結點中找到問題、解答或療癒。
要大尺度了解金馬,總算出現了《斷裂的海: 金門、馬祖, 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這部以報導文學為基底而生的作品,直截了當的把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搬上檯面,例如金馬的過往、認同以及與台灣的關係和意義。今年也有幸到金門大學參加作者之一何欣潔的講座,由一個澎湖人書寫金馬、談論離島實在非常非常有趣,也期待其主持的「離島出版」未來推出的書籍與產品。
是說今年也是滿特別的一年,除了有幸獲得林榮三的小品文獎之外,去年在建蓁環境文學獎的作品收錄在正式的出版物中─《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華文環境文選》,是我第一次有文字歸屬在一組ISBN裡。跟一堆大大名列,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