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閱讀《流浪的月》凪良汐 |兩個極端值的相遇

(此篇介紹小說與改編的電影作品)

在家內更紗九歲那年,父親罹癌逝世,母親承受不了悲痛和別的男人走了。更紗只能寄宿在阿姨家,忍受阿姨兒子長期的騷擾。直到某天放學,逗留在公園的她遇上了十九歲的佐伯文。文問她「要來我家嗎?」內心一直排斥回家的更紗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從此,兩人被人烙上「女童誘拐案」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標記。十五年後,當二十四歲的更紗再次遇上已經三十四歲的文,本隨波逐流的她覺得自己好像找到了憑依。

我完全答不出話來。事實與真實之間,有著如同月亮與地球般距離。我不認為這段距離是話語能夠填補的,我只能默默行禮。—P.382

(以下談論劇情內容)

原著小說

《流浪的月》這本書,輕輕帶過許多社會議題,將故事重心放在情感的描寫,詮釋出非一般認知的相愛關係。所以一開始不管是年齡、性格及家庭背景上,女主角更紗和男主角文之間就被賦予極大的差距。

先是無法追上的十歲年齡之差,再來是大相逕庭的生長環境。更紗在崇尚享樂自由的父母影響下有著天真爛漫個性,而文則被母親以教科書為範本培養出嚴以律己的性格。也正因為是如此極端的人,在更紗九歲那年,兩人承載常人無法理解的痛楚和孤獨,吸引在一塊療傷。又因為「被害」與「加害」,十五年間被社會加上「可憐」與「可恨」的標籤。

文並沒有對我做任何不該做的事。
文是個非常善良的人。
然而我越傾訴,就越惹來同情。
我覺得就像被迫參加注定要輸的比賽。我所剩下的手段,就是麻木不反應,不管是同情還是善意,都以平靜的微笑不當一回事。不知不覺間,別人開始說我是個文靜的人。—P.108

「其實我每次都想拒絕。」
「真的嗎?」
「真的,可是我還是害怕一個人。」
一個人的話,可以活得輕鬆許多,即使如此,還是害怕一個人。上帝為什麼把我們創造成這樣呢?—P.341

書中最迷人之處在於呈現害怕寂寞的矛盾悲傷,以及更紗那精緻如玻璃般純淨易碎的感情。案件後,書中反覆用他人認定的善意,讓女主從一個認定冰淇淋可以當正餐的孩子,成長成配合他人價值觀的成人。因為她怕落單,總想抓住什麼,所以選擇迎合同事、迎合愛人。誰都不懂那個「誘拐犯」是怎樣無條件接納那時格格不入的更紗,而身為「誘拐犯」的文又是如何利用犯罪逼迫自己面對傷痛。

書名提到的「月」象徵著隔閡,是更紗所認知的真相和情感,和眾人的理解形成代溝。她就像月亮,不得靠近地球般存在的群體,也如月會圓缺一樣,會強烈意識到自身缺陷而陷入悲傷,卻又必須循規蹈矩才得以生存。

我們不是親子,不是夫妻,也不是戀人,也不太能說是朋友,我們之間沒有能夠以話語形容的簡單明瞭的關係。不受任何保護,個別都是孤單一人,卻對彼此感到無比的親近。
我不知道這應該稱為是甚麼。—P.364

然而,即使許久未見,彼此依舊是對方的慰藉。當成人的更紗帶著被男友家暴的傷口,晃晃悠悠走到男主角文開的咖啡廳,文那句「要來店裡嗎?」再次成為女主的救贖。只要一和文的對話,更紗能解放禁錮已久的純真,她變得稚氣且多話,而對文來說,更紗目中無人的自由態度則將他從保守的束縛中拉起。

不管愛情、親情或是友情,人與人相處的極致不脫離這樣的關係,可以自在、有底氣,不再懼怕虛無,有踏實之感。諷刺的是,放在他們身上,得來的是社會投擲的異樣眼光,迫使他們孤立無援,無處容身。

《流浪的月》一書就是想訴說這樣一個和社會觀有巨大差異的寂寞純愛故事。

電影改編

2022年《流浪的月》被導演李相日改編成電影《流浪之月》,佐伯文由松坂桃李飾演,家內更紗則由廣瀨玲飾演。電影版本在情感表現稍多留白,最為可惜的是沒有呈現男女主角成長在怎樣的背景下,才會有如此強烈的羈絆。但整部片畫面很寧靜、意象很唯美,配樂也很棒(配樂:原摩利彦),可謂和原著相輔相成。

電影本身改編了很多細節,原本男主角文是在帶更紗去動物園玩時被逮捕的,而電影則將場景換到水邊,男主角本因自身缺陷不喜游泳,願意陪更紗到水邊玩,更反應了女主在他心中的重要性。另外,影片也用做夢的神態來反映文和更紗各自隱藏的傷口。而更紗的情人亮,也沒有像原著那般決絕地傷害女主,除了更襯托女主的善良,也讓人理解他的創傷。

改變最多的是文這個角色,書中說文像白色的海芋,松坂桃李有為了符合單薄的形象有特意瘦身,但膚色與氣質還是和書描述差距頗大。個性也不一樣,電影版本中文變得更為安靜,像株植物,不像書中會和女主角有很多對話交流。所以影片男主角很多舉止不禁令人重新思考,例如他選擇犯行的動機比較像是對母親的報復,以及他幫九歲更紗擦嘴的神情,彷彿已經存在異樣的感情。

但有幾幕的改動,個人私心很喜歡,一段是十五年後的文看到被委託照顧小女孩被警察帶走的激烈反應,對應著當年放手讓更紗被帶走的悔恨。比起書中描述文是害怕自身秘密被發現而失控,更讓人動容。再來是文脫衣向更紗裸露自己缺陷,那畫面給人帶來滿滿的衝擊,是只有影像才能達到的效果。

還有幕是更紗奮力握住文的手,相擁而泣的劇情,書裡一直想保持男女主角是非愛情的純潔關係,所以兩人肢體接觸的劇情很少。書讀到尾聲還是挺希望他們能擁抱一下,電影版本反而令人感到圓滿。

導演給人另一種「流浪的月」,不像書中「月」代表不被理解的心情,而是兩人就是那美麗的「月」,因無法融入社群,義無反顧選擇相伴相依,四處流浪,這樣的收尾已如童話般美好了。

推薦聆聽其中一首非常有代表的配樂《Still Waters 湖》:



每篇文字都是自己為愛而寫,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贊助,不限金額都是給予我繼續寫下去的鼓勵,謝謝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流浪的月
4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我那治不好的文青病.JUN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