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個孩子剛剛好」的分齡教養法,用專注的愛,為孩子內建獨立自律、自主思考的強韌軟實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呢?

《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這本書在一開頭即告訴我們在1970年的研究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跟領導力、成熟度、社會融入性、柔軟度及穩定性等十六個項目的差別並無特定關聯,反而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在成就動機和尊重自我等方面的指數更高。

書中提到獨生子女的心理安全感較高,畢竟沒有兄弟姊妹的競爭與比較心態,自然也比較能獲得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與愛,不過我認為會形塑什麼樣的孩子跟一個人的天性及父母如何教養比較有關,所以應該把焦點放在父母該如何與孩子互動及教養才至關重要。

雖然這本書是以獨生子女的角度來談教養,其實我認為書中所提到的教養方式是可以廣泛運用的,並不限於是否為獨生子女,比如書中提到孩子會感到孤單是因為父母沒有付出足夠的情感而讓孩子感到滿足,而父母也不是單純地付出時間陪伴就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依附關係,而是必須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給予適齡的規範與教養,這也代表著父母必須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去了解孩子當下的發展及需求,並且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協助。

作者規劃了十堂爸媽的行動課,也提供了分齡的教養法,告訴我們應該掌握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發育階段,並且視孩子的能力來做教養,而不是以父母自行的想像及期待去做要求,不僅父母與孩子都容易遭遇挫折,也傷害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說教養孩子的方法沒有一套準則,但希望大人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發洩怒氣抑或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聲稱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是否是溺愛及放縱?

最後獻給大家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是:「建立行為規範,孩子才能真正自由。

也希望大家不要再給生養一個孩子的父母壓力,畢竟一個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是否有兄弟姐妹真的沒有絕對相關。

avatar-img
205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大家知道1960年代幾乎全世界的耶誕燈都是由台灣的玻璃工廠所製造組裝的嗎? 然而這項傳統產業在1990年代因為產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再加上台灣腹地狹小,市場漸趨成熟飽和的情況,在近年來已逐步轉型跨入高科技產業才得以生存。 作者張秀毓為了喚起大眾對於傳統產業的情感記憶,於是在這本書中描繪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小說家金英夏說:「我覺得作家不是去確認事實、尋找引用依據的人,而是應該代替大眾去切身感受的人。」 而這樣的感受摻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看似矛盾的兩種結果,就如同「失去」與「得到」可能先後來到,亦可能相互伴隨,無所謂「失去」即是悲傷的代名詞,而「得到」也可能迎來另一場風暴。 《只有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大家知道1960年代幾乎全世界的耶誕燈都是由台灣的玻璃工廠所製造組裝的嗎? 然而這項傳統產業在1990年代因為產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再加上台灣腹地狹小,市場漸趨成熟飽和的情況,在近年來已逐步轉型跨入高科技產業才得以生存。 作者張秀毓為了喚起大眾對於傳統產業的情感記憶,於是在這本書中描繪
有些人,你一直覺得他很知名,知名到你不需要刻意去搜尋他的資訊,總覺得哪一天有需要深入了解也不必擔憂沒有素材,直到他過世的消息一出,霎時被失落感牽引的好奇心引領你踏入他的創作世界,在懊悔又慶幸的矛盾情緒中久久不能自己。 這就是我對於坂本龍一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所抱有的深切感受,在愧疚之餘又心存感謝,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小說家金英夏說:「我覺得作家不是去確認事實、尋找引用依據的人,而是應該代替大眾去切身感受的人。」 而這樣的感受摻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也可能同時存在看似矛盾的兩種結果,就如同「失去」與「得到」可能先後來到,亦可能相互伴隨,無所謂「失去」即是悲傷的代名詞,而「得到」也可能迎來另一場風暴。 《只有
我們都知道人世間唯一不變的一件事就是「變」,卻依然在每一次驟變之時感到驚愕,接著是一連串的氣餒、憤怒、挫敗⋯⋯⋯⋯,接著自問到底能做些什麼來阻止這一切變化來得慢一些呢? 收到這本《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過沒幾天,孩子又因為感冒而出現低燒、流鼻水及咳嗽的症狀而難以入睡,距離出院僅僅相隔約莫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