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5|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悅讀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愉情懷

    友人留言:「文句可以很平實,不過流露的卻是無盡的情懷。」甚為有見。再舉杜詩一首絶句為例,這詩不但用了口語,也無太多技巧,却流露無限歡愉的情懷。

    不少杜詩專家都同意杜甫旅居成都沅花溪畔階段,撰寫最多平易自然的好詩。其中《絶句四首》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當時安祿山之亂已初步穩住,杜家兩代世交的好友嚴武鎮守成都,出手接濟杜甫,所以杜甫旅居成都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面對美景,情不自禁,以平實的語言,作了四首小詩,完成之後並未擬題,杜甫的詩歌全集都以《絶句四首》作為標題。在此選講的是第一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你看,這首詩是不是完全沒有生難的字句? 我們看到前兩句使用「對仗句」,他以輕鬆愉快的情緒注視地上的黃鸝、天上的白鷺;前者借助聽覺,後者訴諸視覺,使前半兩句寫得「有聲」「有色」,構成優美的意境。

    下半兩句,杜甫寫自己在窗邊遠望岷山主峰西山,看到西山的山頂積累著千年的白雪,這是寫「遠景」。最後一句,寫到門前停泊的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地區航行來的船舶,這是寫「近景」。同樣寫景,是不是也很有變化啊?

    再看整首詩的結構,一句一景,四幅獨立的圖像,在杜甫愉悅的情懷下完整統合。 就全詩的「情」「景」關係而論,沒有一句寫到情感,但是各位文友,你們讀起來會覺得他的感情、他的心境是衰颯的嗎?不會有這種感覺對不對?原因在哪?原來杜甫在「情景關係」的設計,巧妙地使用「以景襯情」 的手法,你衹需單單注意杜甫看到什麼東西,杜甫怎麼描述它們,就能揣摩出杜甫的情懷。

    一句一景,貫串成詩,要有相當的功力才作得好,宋朝人當中以蘇東坡效法得最好,抄出來給大家比較比較。蘇軾的《溪陰堂》:「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樺高處一蟬吟。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西南十畝陰。」也是一句一景,構成統一的畫面。您看看,像不像是模仿了杜甫的寫法?

    興大校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