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詩壇,王維與孟浩然以農村生活、自然景物為題材,撰作山水田園詩,成為突出的文學風景,其成就堪與後來的李杜嫓美。
王維進入中年,大約40歲到43歲,曾隱居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其後,又在藍田縣經營輞川別業,作為自己與母親奉佛修行之所,在有提拔之恩的張九齡貶官之後,王維退隱的想法,更爲強烈。其後半生可謂過著一種「半官半隱」的生活。
隱居藍田別業期間,王維曾以五絶形式,將輞川谷口二十個景點,作了全面描述,編成《輞川集》,收錄自撰20首,也收錄詩友裴迪同題20首。文學史家對於《輞川集》之評價相當之高,視為王維的代表作。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宋代詩文大家蘇軾對王維詩的批評,後代論者,都無疑義。衡諸王維一系列五絶作品,實在非常貼切。其實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唐代著名山水畫家、音樂家。他創始的「破墨山水」一向被視為「文人畫」的始祖,歷代畫論資料對於王維《雪溪圖》的討論也非常多。王維肯定使用過繪畫技法入詩。
至於王維的音樂才華,在唐.薛用弱著傳奇小説集《集異記》有一段故事描述王維在赴進士試之前曾進到公主府邸彈琵琶,要求長公主推薦。至今流傳的琵琶曲《鬱輪袍》相傳也是王維所作,所以王維的山水詩也善於捕捉大自然的音響與聲息。王維詩富於詩情、畫意與音樂美感,詩中濃厚的佛禪意蘊,也使其詩富於禪趣。可以説擁有多樣的特色。
試看《孟城坳》:「新家孟城坳 ,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這是《輞川集》第一首,寫到剛搬來輞川,看到殘留的古木和衰柳,這個別墅原是宋之問的產業,如今輪到他來住;但我也是暫時居住,他日又歸誰擁有呢?「空悲」其實是更深刻的悲傷,暗示:情隨事遷,興衰輪替,人間世界所不能免。今天是我哀傷宋之問的遭遇,他日又是誰為我而悲呢?
再看《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雖寫山居的空寂,卻不是死寂,而是有人活動的聲音。林中人語是短暫的,一陣人語之後,又復歸寂靜。下半兩句也用同樣手法,夕陽短暫返照青苔,璀璨之後,便是一片幽暗了。
至於《竹里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心靈狀態與外境的清幽相貼合,詩人的「我」與「物」會,可謂妙手天成。《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寫出山谷人家,在花開花落之間,究竟發生多少滄桑變故?這一切,都不是辛夷花所能顧念的。花草無情若此。
最後再舉一首《皇甫岳雲谿五首:鳥鳴澗》為例。詩云:「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人因為內心非常閒靜,以致可以覺察到春桂之飄落...,(適巧襯托出春山的空靈)。當萬籟俱寂的時刻,皎月升空,反而驚起山鳥鳴叫...,(目的是表現短暫鳥鳴後復歸的寧靜)。大家試看:「花落」、「月出」、「鳥鳴」,不都是動態的「景」嗎?卻反而凸顯皇甫岳﹝雲谿山莊﹞特有的幽靜。王維這樣寫,是不是很神奇?
總結而言,王維以其不世出的才華、獨到的眼光、特異的感知,僅僅使用尋常語言,就能建構出極不平凡的詩境,每一首五絕,都彷彿山水小品圖畫,煥發著詩情、畫意,以及盎然的生機。這樣的文學特質,很值得我們反覆玩賞、謙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