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過度教養|2024.02

書名的「過度教養」四個字吸引了我,怎樣算是「過度」呢?我很好奇。

副標直接點出這是發生於「危險的乖孩子」、「控制狂媽媽」與「缺席的爸爸」這三者之間的教養難題。


過去的教養

作者認為早期社會雖然父母不懂教養,甚至爸爸脾氣很壞、媽媽忙於各種家事的同時,小孩也多,無力給予小孩密集的、個別的關注。因此在家中,小孩其實不快樂。


然而大人視線以外的小孩場所,卻非常寬廣,當時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有距離,反而讓孩子有自己探索嘗試與犯錯試誤的空間。


過去看似放任的教養方式,由於少了父母緊迫盯人的期待,反而有機會讓孩子接受「原本的自己」、進而培養自尊、形成安定的人格基礎,成為孩子一生的寶藏。


過度的教養

作者認為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身旁都有太多大人指指點點、太多關注。其中就如書名副標所示,作者觀察(日本)多是由母親承擔教養責任,因此整本書主要是以母親扮演的教養角色進行討論。


教養的單向性

母親堅持「我希望他能成為好孩子」的信念,在親子關係中介入與管教過多。而孩子在母親的強勢教養下,為了適應只能盡力回應媽媽的期待,然而也形成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兩面性。


作者列舉出發生在日本,許多震撼社會的兇殘少年事件,犯案少年在問題發生前多為品學兼優的好小孩,而他們背後也都有一位「盡責管教」的母親。


母親們的父性化

作者提出孩子成長過程非常需要「母性」的寵愛——指的是對孩子展現出了解、認同、接受、原諒、包容等多種面貌——以母性接納孩子,連結到他背後的想法加以關心。


對小嬰兒而言,通常母親滿足嬰兒的生理需求時,就也同時滿足到嬰兒的心理需求。隨著成長,需求也更明確分化為兩種:「給我東西」的物質需要,與「了解我」的心理需求。


作者將後者的心理需求稱為「撒嬌」,認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憤怒的來源就是「撒嬌不足」——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成為母親教養上的焦慮,急於看到孩子學會學好,也促成母親們的父性化——與孩子互動時展現的不願了解、否決、拒絕、處罰、斷絕等——熱衷於教養的母親,對孩子有過分成人化的期待,就會失去以「母性」對待孩子的餘裕,而漸以父性關係與小孩互動的傾向。


沈重的管教後遺症

父性化的管教易產生「控制—從屬」的關係,所以小孩是在配合父母,而非自己自動自發。


這群教養過度的孩子,面對強勢教養形成的壓力下,可能產生例如:情緒失控、強迫症、霸凌、拒學、社會性繭居、逃避現實沈溺網路、人格障礙等⋯作者認為小孩的問題,其實是親子問題與家庭問題的表徵。父母面對問題時,要對抗的不該是自己的孩子,而是自己根深蒂固的教養信念。


不要再管教

作者認為完整的家庭教育力,包含直接的訓誡、斥責、鼓勵、稱讚;間接的則是指示範、認同與理解等。


然而當前家庭教育力的平衡已然崩解,只剩下了管教。因此,作者俏皮地說:教養偷懶,才能恢復平衡。


因此作者主張的「不要管教」是希望創造出能認同孩子現狀的母性環境,適度和緩地教養。


「問題」是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

書本最後,作者也提醒媽媽們要疼愛自己心中的小孩,因為教養的信念往往是世代的鎖鏈。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說「一個人越能如實地接納自己,就越能改變自己。」


希望當我們又直覺浮現出嫌惡自己、自責的念頭時,能拍拍自己,說聲「沒關係」。當孩子做不好時,心中能有餘裕的對他說「沒關係」。


書名:過度教養

作者:長谷川博一|譯者:馬淑媛

出版社:世茂

出版年份:201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