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選擇性緘默症與高敏感的我:長大了以後,我成為自己的父母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但我們這麼做的原因,並非要埋怨父母做得不夠。而是要透過自我覺察與療癒,讓自己打破慣性的迴圈,跳脫出原有的模式認識自己,才有機會養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去看見、去理解、去接納自己,才能從這裡開始,活出更好版本的你。


直到我長很大了以後,才知道小時候的我有「選擇性緘默症」,這是一種兒童罕見心理失調,也是一種社交焦慮症。高敏感的孩子,性格上會有很多「非如此不可」的堅持,例如我遲到了就不去上學;想穿的襪子沒曬乾我就不出門;這雙鞋子不能配那雙襪子;沒有抹特定品牌的身體乳我就睡不著;沒穿制服睡覺我就整晚都在擔心遲到。


有次媽媽逼我穿一雙球鞋配上白色的蕾絲蛋糕裙,但我認為這種搭配不合理。於是那天晚上的聚會裡,我整晚不願離席,死命地將腳藏在桌子底下,怕人看見我腳上的球鞋。


大人們會說,這個小孩性格很固執,是拗得很,未來不是大好就是大壞,要好好教才行。


但是到了學校,我這些執拗卻被隱藏地好好的。我在學校裡不發一語,班上有個小女孩,會捏著我的小手臂,越掐越緊,想測試我到什麼程度才會發出聲音呼救或哭泣,但我從不。我具備正常口語表達的能力,但是在特定的場合下,我就是說不出口。我覺得自己像是嘴巴被封起來似的,這也導致我三天兩頭就尿濕褲子,因為不敢舉手跟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但那時候的大人,當然不知道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他們會說,這個小孩在外很會做形象、裝乖巧;回家就露出本性,變小霸王、欺負父母。


但其實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些執著與非如此不可的堅持,也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我從很小就有交感神經失調,甚至在國小的時候,就有壓力型圓形禿頭,那時候媽媽會買芝麻給我吃,幫助我生髮。


不是高敏感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懂,這種被偏執綁架的人,心理會有多痛苦。就像我當然知道應該要分享玩具給姊姊,但我就是兩個都想要,怎麼辦?於是我只好拿頭去撞牆、拉扯自己的頭髮、咬自己到出血,我內心有多好多憤怒,但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辨認這些情緒,於是靠自傷來發洩。


大人們會說,這個小孩太不講道理了,蠻橫至此。於是我就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小氣、無禮、霸道;很糟糕的小孩。


直到我有天在IG上發現一位名叫「小雨」的孩子,我發現她跟兒時的自己好相似,我從她歇斯底里的崩潰裡看見小時候的自己。再花多一點時間認識她,才知道原來她有「選擇性緘默症」,我稍微對這個情緒障礙做了一點調查後,才知道原來我曾經也是患者之一。


「辨識」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認識自己的首要任務。在我們「命名」的同時,就像是給自己身上貼了一個小小的貼紙,告訴自己:其實我不是個爛小孩,我只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在某些場合下我會說不出口,但我會慢慢地適應生活。


或是在面對龐大的憤怒而不知道如何處理時,也需要透過「辨認情緒」來覺察自己:

「我好生氣,真的快要氣死了。」

「但我到底在氣的是什麼呢?」

「我是在氣媽媽說我只能拿到一個玩具嗎?」

「還是在氣我自己偏要擁有兩個玩具呢?」


辨識情緒背後的面貌,有助於孩子冷靜、釐清自己的感受,試著與父母溝通和表達。雖然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回顧和努力,都無法改變我曾經心理很痛苦的事實,但是透過這種回溯童年的練習,能讓我潛進去自己的生命經驗裡,給那個7歲的小女孩一個擁抱。


我想輕輕地對她說:「嘿,別否認自己的高敏感,因為這將來都會成為養分,使你成為一個很勇敢的人喔!」


成為自己的父母,意味著你有能力覺察與療癒自己,跳脫出不停輪迴的教養模式,讓悲劇在你身上劃下句點。如此一來,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