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簡史|個人筆記-咖啡筆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次做完咖啡簡史的筆記,著重在世界方面。這次來記錄台灣咖啡簡史吧~

荷治~清領時期

1624~1662期間,荷蘭人於台灣殖民,可以說在台灣最早開始喝咖啡的是荷蘭人,但當時也只限於荷蘭人自己飲用,並未在台種植或將喝咖啡的習慣帶入台灣。

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朝時期,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咖啡苗,於台灣北部地區栽種,但因緯度太高、水土不服、管理困難等因素效果不佳而放棄。


日治時期初次發光的台灣咖啡

當時日本人已在小笠原諸島種植咖啡樹,考察過台灣的緯度、氣候、地形、降雨等環境因素,1902年陸續引進咖啡樹,主要栽種於台灣中部以南、東部地區,並於恆春建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現今恆春熱帶植物園),1917年建立園藝試驗場嘉義試驗支場(現今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其中雲林古坑咖啡表現最為出色,還被選為日本天皇的「御用咖啡」,從此臺灣成為咖啡的產地之一。

1929年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台灣第一本研究咖啡的書:《珈琲》。

根據農業部記載,1942年時全台咖啡栽培面積已達1,000公頃之多,同時也是台灣咖啡的全盛時期。

珈琲店與女給

除了栽種以外,許多咖啡專賣商也在當時紛紛成立株式會社和咖啡館(珈琲店、喫茶)。

但當時「珈琲店」與現今咖啡館的意義不同,具有「酒館」性質,店內通常採用西式裝潢,佈置著風雅的裝飾品,調製飲品的幾乎為男性,稱為バーテンダー(bartender),不只販賣咖啡,也賣高單價的酒類、茶類和餐點。

在珈琲店工作的女性服務生為「女給(じょきゅう)」,提供客人戀愛般曖昧的眼神或肢體接觸。有別於娼妓,性服務並非必要的職務內容,女給的形象包裝成摩登女性,談吐有禮大方、熟悉時尚裝扮和社交,女給的優劣很大程度影響一間珈琲店顧客的去留。

(:有點像現在女僕餐廳的概念,客人除了去喝飲料以外,能待在時尚舒適的地方和各方人士交流,也可以在珈琲店和女給模擬戀愛~)

來源:拍攝於科博館-想入啡啡特展

來源:拍攝於科博館-想入啡啡特展

後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戰敗撤台,台灣咖啡產業隨之消沈,栽培咖啡的產地大多荒蕪。(:好可惜!)


民國初期的低迷

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原本的農林事業由林務局接手,當時台灣人並不流行喝咖啡,因為歷經戰爭,所以對於咖啡這種非必要飲品的普遍需求也下降很多,原本咖啡栽種地有一半以上荒蕪或轉種植糧食作物,當時雲林古坑咖啡的種植面積也只剩1.7公頃。

1950年代後半,世界咖啡價格高昂,美國咖啡專家曾來台視察咖啡,台灣也曾派人到國外學習咖啡栽種和加工技術,但因未妥善經營、政府無鼓勵,台灣咖啡產業持續低迷。


九二一大地震後的轉機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臺灣,古坑也是受災害影響重大的地區,水保局開始整治水土,將原本大片檳榔樹改種其他更加固土的作物,再加上各鄉鎮發展一鄉一特色,雲林古坑咖啡產業重新啟動,台灣其他地區(例如:阿里山地區)也跟進這波復興潮。

但後來有不肖業者看到商機就用品質不良的豆子包裝成古坑咖啡,使真正品質優良的咖啡受到波及,以至於不堪負荷的咖啡農轉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現代咖啡風潮

儘管經過日治的黃金時期、民國的荒蕪時期,台灣也跟上了世界喝咖啡的潮流,隨著政府推廣、民間企業經營、市場需求增加,使台灣種植咖啡的土地面積有成長趨勢,台灣精品咖啡也能角逐國際市場。

來源:拍攝於科博館-想入啡啡特展

來源:拍攝於科博館-想入啡啡特展

台灣經濟轉型後,工商業逐漸發展,咖啡也間接成為上班族的每日必需品,此外,隨著經濟成長,追求文化與品味的需求增加,咖啡廳早期作為風雅人士聚會的場所,逐漸轉變為現代人放鬆、聚會的好地方。

除了有超商販售便宜便利的咖啡之外,現在也有許多店家提供品質優良的精品咖啡,隨著資訊發達、咖啡廳遍佈城市的每個角落,想要喝到一杯好咖啡並非難事。


資料來源:

  1. 農業部咖啡主題館
  2. 第一杯咖啡
  3. 政大台灣史研究所論文: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台灣的咖啡店與女給,作者:廖怡錚研究生,指導教授:呂紹理博士
  4. 科博館想入啡啡特展
  5. 個人在咖啡廳工作的零碎經驗

文章可用於非商業用途之分享或引用,需標註作者與網址,禁止商業用途與改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t.peace小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錄一下關於學到的咖啡歷史筆記。 前言 根據研究所述,咖啡這種植物為衣索比亞(阿比西尼亞)、阿拉伯地區的原生植物,咖啡樹的栽種也是由此地區開始擴散至其他熱帶地區。 關於最初開始飲用咖啡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衣索比亞地區的牧羊人,偶然發現羊群在吃了某種灌木的果實和葉子後,表現得異常興
回到平地已過了一天,昨天有「低山症」的感覺,頭腦昏昏脹脹的,今天總算好多了,於是拿起筆想記錄在山上的生活和心得。想法很多,卻不知從何下筆,只知道我想再回到山上,回到那個似夢的地方,也許這樣的想法會慢慢隨著時間消逝,但此刻的我確實是這麼想的。我試著整理好這趟旅程所發生的事,並把他們記錄下來,但我相信,
記錄一下關於學到的咖啡歷史筆記。 前言 根據研究所述,咖啡這種植物為衣索比亞(阿比西尼亞)、阿拉伯地區的原生植物,咖啡樹的栽種也是由此地區開始擴散至其他熱帶地區。 關於最初開始飲用咖啡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衣索比亞地區的牧羊人,偶然發現羊群在吃了某種灌木的果實和葉子後,表現得異常興
回到平地已過了一天,昨天有「低山症」的感覺,頭腦昏昏脹脹的,今天總算好多了,於是拿起筆想記錄在山上的生活和心得。想法很多,卻不知從何下筆,只知道我想再回到山上,回到那個似夢的地方,也許這樣的想法會慢慢隨著時間消逝,但此刻的我確實是這麼想的。我試著整理好這趟旅程所發生的事,並把他們記錄下來,但我相信,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同頻的人才有辦法相處的愜意自在。從獨立書店郭怡美書店開始,再到琢磨咖啡及導演的豆花店,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感受大稻埕的魅力。近在咫尺的城市探索,下次還待繼續進行。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同頻的人才有辦法相處的愜意自在。從獨立書店郭怡美書店開始,再到琢磨咖啡及導演的豆花店,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感受大稻埕的魅力。近在咫尺的城市探索,下次還待繼續進行。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不管是自己手沖的、機器煮的、出門買的,越是習慣這些動作就希望更方便快速取得。所以家裡也總還會備著沖泡式的咖啡,可能是即溶咖啡粉或是濾掛咖啡,其中更是冷水或熱水都可沖泡的即溶咖啡球最方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2016年是精品咖啡愛好者的重要轉折點,這篇文章以個人經驗為主軸,描述了精品咖啡對生活的改變。從品嚐臺灣同事送的精品咖啡掛耳包,再到星巴克Reserve™的獨特體驗,作者逐漸瞭解咖啡的多樣性和故事。文章中介紹了從哥倫比亞聖奧古斯汀到巴拿馬卡門莊園的資訊,並解析精品咖啡市場在香港臺灣的發展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筆者在大學時期到職場和自由工作者時期對咖啡文化的經歷和理解。文章提及了香港和臺灣城市咖啡市場的發展以及國際和社會局勢對此的影響,以及咖啡文化對筆者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幾年前去了一趟京都,咖啡文化極為盛行,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在圖書館,無意間在架上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傳承三代的咖啡故事,書裡的一個別冊,記載了幾家台北市的咖啡店,引發我的好奇,展開一場按圖索驥、台北老咖啡店家散步之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魚池鄉這幾年有很多農民投入咖啡栽種的世界 簏高香茶巷更是咖啡☕️跟紅茶的熱區 每每假日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進入 品嚐咖啡跟紅茶的世界 朋友的咖啡館位於香茶巷內 有很可愛的咖啡豆造型的扛棒 館內走我很喜歡的簡約工業風格 咖啡來了 朋友自己栽種自己烘的咖啡豆 專業手沖出來的咖啡☕
Thumbnail
從國中起就多多少少有在喝咖啡(受交響樂之雨影響) 遙想2015左右,那時為了能在家喝拿鐵還買了一台GEE沖濃縮打奶泡,只是當時荷包深度有限,磨豆機鳥鳥的,時間又不夠,沒有好好地進一步研究充實自己的咖啡知識,後來就通通賣掉然後不了了之了 進入義大利公司之後在歐洲被各種濃縮咖啡洗禮,覺得直接喝濃縮咖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
Thumbnail
國際紅茶採摘等級,成就了紅茶世界化的宏圖霸業 台灣習以比賽茶區分品質等級,無論知名茶區,抑或綠茶,烏龍茶,紅茶,皆是如此! 紅茶發展不若中國綠茶或烏龍茶久遠,僅短短兩百年,即風靡全球百分之七十人口,這得歸功於工業革命時代的荷蘭及英國,定義了紅茶採摘分級劃分&產製規範,促使紅茶品質更趨穩定一致,並
Thumbnail
清治時期 治臺前期 從荷蘭治台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台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台灣又盛產蔗糖及茶;在水產有烏魚,每年所生產的烏魚子是世界名產,全世界僅有俄羅斯所生產的魚子醬可與比擬;在礦產上又有金、煤、硫磺等;在林產上有極為高貴的檜木木材及樟腦,故在經濟上有極重大的
Thumbnail
早期手搖飲料店未盛行時,街道上菜市場旁,路邊攤就有賣古早味紅茶。近年來流行的珍珠奶茶,也是使用紅茶再加鮮奶,可見台灣人已多年喜歡喝紅茶。
荷西時期 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1582年7月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因風擱淺臺灣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
Thumbnail
2016年是精品咖啡愛好者的重要轉折點,這篇文章以個人經驗為主軸,描述了精品咖啡對生活的改變。從品嚐臺灣同事送的精品咖啡掛耳包,再到星巴克Reserve™的獨特體驗,作者逐漸瞭解咖啡的多樣性和故事。文章中介紹了從哥倫比亞聖奧古斯汀到巴拿馬卡門莊園的資訊,並解析精品咖啡市場在香港臺灣的發展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筆者在大學時期到職場和自由工作者時期對咖啡文化的經歷和理解。文章提及了香港和臺灣城市咖啡市場的發展以及國際和社會局勢對此的影響,以及咖啡文化對筆者生活的意義。
Thumbnail
幾年前去了一趟京都,咖啡文化極為盛行,留下深刻印象。回國後在圖書館,無意間在架上看到一本書,講的是傳承三代的咖啡故事,書裡的一個別冊,記載了幾家台北市的咖啡店,引發我的好奇,展開一場按圖索驥、台北老咖啡店家散步之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魚池鄉這幾年有很多農民投入咖啡栽種的世界 簏高香茶巷更是咖啡☕️跟紅茶的熱區 每每假日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進入 品嚐咖啡跟紅茶的世界 朋友的咖啡館位於香茶巷內 有很可愛的咖啡豆造型的扛棒 館內走我很喜歡的簡約工業風格 咖啡來了 朋友自己栽種自己烘的咖啡豆 專業手沖出來的咖啡☕
Thumbnail
從國中起就多多少少有在喝咖啡(受交響樂之雨影響) 遙想2015左右,那時為了能在家喝拿鐵還買了一台GEE沖濃縮打奶泡,只是當時荷包深度有限,磨豆機鳥鳥的,時間又不夠,沒有好好地進一步研究充實自己的咖啡知識,後來就通通賣掉然後不了了之了 進入義大利公司之後在歐洲被各種濃縮咖啡洗禮,覺得直接喝濃縮咖
Thumbnail
400年前荷蘭人進入臺灣,在此之前原住民曾以簡易方式取得少量的食鹽,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荷蘭人在臺南留有闢建鹽田的紀錄,至明鄭時期開始曬鹽,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濫觴。歷經清領、日治時期至二戰後等不同階段,臺灣不斷改良曬鹽方法,擴展鹽場面積,提升食鹽總產量。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重要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