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名曲喫茶】2024/03/07 | 那位拒絕聆聽巴哈的咖啡店客人

或許對於純古典愛好者,又或是單純為了自己興趣而接觸、學習大提琴的人來說,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套作品一直都有極高的人氣。無論聆聽體驗、學習程度到了怎樣的境界,對於這套作品和錄音愛不釋手的大有人在,甚至,我們無法想像有人會討厭它。

不過,就在多年前,我在台北的一間咖啡店裡,卻發生了這一段插曲。

那是間非常用心經營店內氛圍的咖啡店,也是我目前去台北唯一還會一去再去的咖啡店。那天,店裡剛好播放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我和朋友正享受音樂和咖啡時,鄰桌的幾位女士突然停下了原本聒噪的聊天,其中一人向店家反映:

「不好意思,可不可以不要再放巴哈的音樂了!」

店家為了尊重客人,只好改播放其他音樂。只聽到那位抱怨的客人跟身邊的朋友說道:

「從小學樂器就一直巴哈、巴哈的,煩死了!」

這就是我不喜歡台灣音樂班環境的原因。台灣音樂班制度最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施行,高度競爭與壓力的環境下,只要求技巧、比賽和考試分數,對於自己正在練習的樂曲毫無興趣,只認為是不得不完成的「功課」;更不用說是跟自己無關的樂曲了,根本不想花時間去了解。對音樂該有的好奇、熱情早已被澆熄,要怎樣真正把音樂學好?

就連先前我認識的某些音樂系學生,私底下還是寧願去聽流行歌,古典樂能不碰就不碰。只是巴哈這位作曲家太有份量了,不管是怎樣的音樂學習者都逃不出他的「魔爪」,且他的作品對於彈奏技巧、音樂理解都有絕對的要求,因此常常卡在巴哈的樂曲上練個三個月到半年還練不完的大有人在。

所以巴哈就這樣被憎恨了嗎?

Bach: The 6 Uncocompanied Cello Suites, Cello: Yo-Yo Ma, CBS Records, 1983

其實我還滿同情那位女士的,她不僅從此與巴哈的音樂,其學習音樂的經驗,可能讓她連其他古典樂都只能淺嚐輒止,與人世間最甘醇雋永的佳釀徹底絕緣。而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或許她已經是音樂工作者,這不是更痛苦嗎?從小只學會練琴,長大後討厭音樂卻只能繼續做著音樂的工作,更容易出現自己討厭的巴哈,這不就是音樂班給予學音樂的人最大的懲罰嗎?

或許有人覺得我言重了,但我要說,不只是學生,就連音樂班老師也困在這樣的環境。前年我在台中的唱片行和老闆聊天時,他說有個台中某高中音樂班的老師退休後,才突然充滿感慨地說道:

「我到現在才知道這些音樂是多麼美好!」之後便繼續向老闆購買許多唱片回家欣賞。

還在任教時,無法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因為必須督促學生的技巧,不斷的考試、比賽、考試、比賽,不但學生變成機器人,連老師也早已麻木了!整個體制,只要朝向一個功利性前進,就會犧牲掉許多更重要的事物。

我的許多學生,只要是基於本身興趣、持續學習的,大多都已經能拉奏巴哈無伴奏組曲的某些樂章。每當我解說樂曲有趣的地方、跟樂曲有關的故事,他們無不充滿好奇、更加想把曲子練好。因為對於我這樣的老師來說,我最怕的不是學生技巧進步太慢,而是對音樂沒興趣、無所謂、怎樣都好的態度。所以,我的教學方針就是以提升興趣為第一優先。

音樂,不就是第二語言嗎?人生總有些時刻,不能說,不好說,不想說,音樂就是在這些時刻讓人感到安心,而不是更加痛苦,不是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