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龍德上師:無礙辯才是怎麼修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

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

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祂(菩薩)施無礙辯才怎麼樣呢?「解釋經義」,解釋佛經的奧義,把正法理解釋出來,讓人家能夠聽受、聽懂。

這一般做得到嗎?你有無礙辯才的去賺大錢了,他要什麼靠那一張嘴都能得到。

菩薩不這樣!不搞個人的名聞利養、功名利祿,(無礙辯才)拿來利益有情。宣講佛法,把佛陀所開演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弘傳後世。

那一些表面上好像要真的要來弘法,其實心懷鬼胎的,就不是這麼一回事!藉弘揚佛法當做保護色、一個外衣,心裡其實想的是名聞利養。眾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諸天神聖、諸佛菩薩悉知悉見,了了分明。發心有沒有清淨相當重要,有沒有真誠,自己摸摸良心。

所以菩薩有釋義相,以最上乘的法來攝受有情。祂給你的法一定是最殊勝、最合適於你,最快速能讓你解脫,離苦得樂。

就像找醫生吃藥,都要吃很快就有效,就能解脫痛苦、病苦的。如果跟你說:「這個藥要吃六個月,你才會有一點點改善。」你當場就受不了!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7會員
2.6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很多人都說夢是假的!亂夢才叫夢,夢是虛幻不真實的,如果真實就不叫夢。世間法講這些也都對,我都不反對,但是「夢」也是我們自心投射出來的。為什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呢?「日有所思」是用你的心來思,所以「夜有所夢」由心投射出來的東西。我們去探究調整自己的修行,或身、語、意上...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飲酒」:酒是失毀一切戒律的根本!對於出家人而言,即使生病的比丘,喝草尖露珠許也未開許,喝酒失去正確的取捨,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周全,怎麼還有可能持守戒律。「吸菸」:吸食菸草者是完全違背佛陀教言,菸草是由惡因──魔女經血的種子產生,魔女發了許多惡願,願所有吸菸的人全部墮地獄...
念經、持咒、修本尊、做善事、放生......最後要記得這些是來幫助你成就,經過禪修而證得本性,所以每天都要「上座」。上座有時候像上擂臺一樣,很少有人上擂臺說:「我就是要敗給對方的。」上擂臺就是要打倒對方。上座要打倒自己的我執,打倒我執才能證得本性。所以蒲團在那裡都很有挑戰性,一上座就祈禱...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據典籍記載,在普通殊勝日行善法也有極大的功德,但是在四大節日中行持念咒、頂禮、供養、為僧眾供齋、持戒、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等,任一善法的功德都會呈現十億倍的增長。《時輪金剛》密續的教理或在吉祥日出現日食或月食都有講到,在這樣的日子無論做任何的善行,功德都會增長千萬倍。所以,有日食、月食或者神變日...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很多人都說夢是假的!亂夢才叫夢,夢是虛幻不真實的,如果真實就不叫夢。世間法講這些也都對,我都不反對,但是「夢」也是我們自心投射出來的。為什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呢?「日有所思」是用你的心來思,所以「夜有所夢」由心投射出來的東西。我們去探究調整自己的修行,或身、語、意上...
父母會這麼講:「要去養老院,不要麻煩子女,或者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救好了,也怕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已經被(子女)傷心了!做子女的要檢討、檢視,正常老人不講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這樣!
「飲酒」:酒是失毀一切戒律的根本!對於出家人而言,即使生病的比丘,喝草尖露珠許也未開許,喝酒失去正確的取捨,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周全,怎麼還有可能持守戒律。「吸菸」:吸食菸草者是完全違背佛陀教言,菸草是由惡因──魔女經血的種子產生,魔女發了許多惡願,願所有吸菸的人全部墮地獄...
念經、持咒、修本尊、做善事、放生......最後要記得這些是來幫助你成就,經過禪修而證得本性,所以每天都要「上座」。上座有時候像上擂臺一樣,很少有人上擂臺說:「我就是要敗給對方的。」上擂臺就是要打倒對方。上座要打倒自己的我執,打倒我執才能證得本性。所以蒲團在那裡都很有挑戰性,一上座就祈禱...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據典籍記載,在普通殊勝日行善法也有極大的功德,但是在四大節日中行持念咒、頂禮、供養、為僧眾供齋、持戒、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等,任一善法的功德都會呈現十億倍的增長。《時輪金剛》密續的教理或在吉祥日出現日食或月食都有講到,在這樣的日子無論做任何的善行,功德都會增長千萬倍。所以,有日食、月食或者神變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我個人學習佛教辯論(攝類學)的小記錄:包含了動機、有趣的事情、以及一些小體悟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我個人學習佛教辯論(攝類學)的小記錄:包含了動機、有趣的事情、以及一些小體悟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