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第五講:打死妖怪不可以

傳統戲曲

傳統戲曲



1. 戲曲的行(ㄏㄤˊ行業)當;指腳色,只有「生旦淨丑」,生旦淨「末」丑是為了湊五言,即「生旦淨末丑,神仙老虎狗,龍套上下手,什麼我都有」。


2. 「末」(宋元)與「生」(明)皆是指男性腳色。


3. 從戲曲而來的用語,如:「黑臉白臉」戲曲中黑臉是好人(包公)、白臉則是壞人(曹操),現在用法剛好顛倒;「打圓場」戲曲中台上走一圈表示從甲地到乙地,現在是指算了;「形頭」,戲曲中指身形頭面,現在寫成「行」(ㄏㄤˊ)頭。


4. 有明代豐富的章回小說做為基底,才有了清代茂盛的地方戲劇。


5. 清代初採高壓與懷柔政策,透過毛宗崗版的《三國演義》及說書人與藝術的社教,讓漢人逐漸喜歡關老爺,並經由雍正賜封關公為「關聖帝君」,取代原先岳王廟祭拜「岳飛」的傳統。


6. 最早的武廟拜得是姜子牙(唐),後改拜抗金名將岳飛(南宋),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由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改國號為「大清」,改拜關公。


7. 現在常見的關公形象來源於戲劇藝術的「形頭」,外袍一身「綠」為的是凸顯紅臉,形成互補色。


8. 儒釋道中皆有祭拜關公,儒教稱為「恩主公」;釋(佛)教稱為伽藍菩薩;道教稱為關聖帝君。


9. 清代初廢教坊制度,大膽推測原因為當時男演員未閹割及怕女演員亂後宮,轉為成立「昇平署」提供皇家娛樂。


10. 戲劇臉譜的關公右側有顆痣,為的是「破相」,避免以假亂真。  馮翊綱老師說,因為「去中國化」的關係,現在戲劇系學生都不學身段與唱腔,殊為可惜,因為即便不走京劇,其訓練還是對其他戲劇(如歌仔戲)有所幫助。

2022/7/2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