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生活這六、七年來,最多台灣人問我的問題不外乎是薪資、職涯比較。今天邀請到一位跟我一起在英國讀研究所的好朋友 Shu,和我一起分享我們各自過去五年的薪資與職涯生活。和我當時選擇的路恰好相反,自英國畢業後她選擇回台灣工作,有趣的是,我們在非常相似的產業,做非常相似的工作,甚至連工作年資都幾乎一樣,想必這是台灣人英國畢業生最想看到的真實比較吧!
非常無敵感謝 Shu 願意和我分享自己的薪資與職涯生活,畢竟這是很隱私的事情呀。
在開始閱讀前,請注意:以下薪資與開銷為我們自己與身邊同行朋友的平均值,並非真實數字(基於企業機密條款),建議將其視為參考值就好。另外,台幣與英鎊的匯率皆採 1:40 以利比對,並未考慮近年通膨指數。
英國與台灣的所得稅皆採累進稅率,此外,英國薪水另外會扣取國民保險金(National Insurance)用於資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例如:國民醫療保險、失業救助、養老金、生育補助等);另外,可自由跟著公司投保私人養老金(Pension),若選擇投保則會從薪水中扣除,我這五年來都有持續投保,若不欲投保者可將此項花費移除。
延伸閱讀:英國薪資單好複雜?英國有勞健保嗎?所得稅怎麼繳?
2019年(剛畢業)
請注意:薪資為我們自己與身邊同行朋友的平均值,且所得稅、勞健保為一個大約區間的數值,並非真實數字。
2023年(工作 3-5 年)
請注意:薪資為我們自己與身邊同行朋友的平均值,且所得稅、勞健保為一個大約區間的數值,並非真實數字。
我和 Shu 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我們在飲食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一般選擇飲食習慣為外食,而我往往會自己煮,一個月約外食僅 4-5 次(跟身邊朋友比,算是比較頻繁的!),英國的外食費用一餐約為 £30-50 / 人(NTD$1,200 - 2,000 / 人)。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風格很類似,我們都會購物、旅遊、學習外語、去健身房、醫美保養(包含美甲、除毛等)、家人好友之送禮、影視產品之訂閱服務等,不過當然會有項目中比例的差別,這邊不就細項討論。
另外,英國還有另外一筆常見稅收為「城市稅(Council Tax)」,用於城市公共設施與服務的運作與相關維護,之後也許會寫一篇更詳細的英國稅金說明。
請注意:每月生活開銷會根據個人生活風格而有所不同,以下為我們與身邊同溫層朋友的平均值,未必能夠完全代表當地消費,建議參考就好。
Shu 表示他個人的組不太有加班活動,但同行有些人常常加班到很晚,我自己觀察英國職場,不太會看到有人加班到深夜,不過有時候還是會看到平日、假日加班的狀況(一般情況下可補休假或領加班費),並非如大家想像的「西方世界完全不會加班」。
印象很深刻,我剛入職的第一年,直屬主管每天都會提醒我說:「下班時間到就準時離開!你的薪水只有支付你做這個時數的工作!別糟蹋了自己的時間價值!」直到現在,我都還很感謝這位主管、這個工作態度。
總體來說,英國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絕對是更好一些的,不過依然是看產業、看公司、看自己的組、看個人。
進行這部分的採訪的時候,是我跟 Shu 最不曉得該如何比較的部分了,以下比較表只是我們極淺的職場觀察,我相信職場風格的部分真的很看公司文化。我觀察身邊的英國人,一般 1-2 年就會跳槽以升職或加薪或尋找自己喜歡的公司、專業,一般在 30-35 歲後才會變得比較穩定;而 Shu 觀察身邊的台灣人,發現朋友圈中頻繁換東家的主因是因為不滿意原東家,但台灣職場文化並沒有這麼接受頻繁換東家,因此較無因跳槽而升職或加薪的景象。
以上大概就是台灣與英國的薪資、職涯、生活比較,必須多次強調:這都只是我們與身邊同溫層的平均值,並不能真的代表兩國職場(更何況,產業別、公司也都大大影響各種數值啊!)。身為在英國的台灣人,更避免不了每年或每數年需要回台的開銷,意思是年假與薪水也許有一大半是用在「回家」。
最後,我們在聊天的過程中,也聊到了家人關係,選擇在英國工作的人,更高機率會錯過台灣家庭中的重要事件(家人生日、父母親節、家人生老病死等),這絕對也是在考慮是否要留在英國工作的重要考量點之一。
希望這篇文有稍微給正在猶豫該在英國工作,還是回台求職的讀者一些想法,我相信這個抉擇非常困難,歡迎和我聊聊!你現在的難以抉擇,我也經歷過。
延伸閱讀:英國一對一諮詢服務|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