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紀錄片】尋找湯德章

曾經在台南住過一段時間,很常經過台灣文學館前那個現名為「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又稱「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待在台南時聽過湯德章這個名字,但也是看了電影才知道這個圓環就是湯德章紀念公園。甚至就算看完了紀錄片,對於二二八事件中有著這麼多受害者,為什麼要挑湯德章出來作為代表人物可能都還有點一知半解,不過或許英文片名解釋了原因。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也許乍看之下,稍微政治不正確的說,會給人一種這部作品一定又在重複講述二二八歷史的想像,畢竟湯德章也是二二八事件受害者,但稍微令人意外的是導演的田野調查過程以及探訪的人物,都沒有太聚焦在這起事件上,反而更多時候採取的是出自純粹好奇此號人物的角度。

整部紀錄片有趣之處在於那個追尋的過程。不只是短暫住過台南的我,甚至很多長久居住,或生在台南的本地人,可能都不知道湯德章是誰。但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人物,卻有個公園來紀念他,這本身就是個值得探究的謎團。況且單看湯德章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可能也很難歸納出他如此具代表性的理由。律師、前警察、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台南分會治安組組長、市長候選人之一、被遊街槍決示眾,這每一個身分都很特別但感覺又不這麼突出。

而且史料整理的困難也進一步佐證這種矛盾感,湯德章沒有留下甚麼特殊事蹟、著作,手稿也只有寥寥幾篇,甚至紀錄片在試圖描述湯德章的反應與想法時,也都坦白說他們是猜測,沒有任何史料證實湯德章的真實想法,僅有後輩回憶小時候聽他本人的口述,連要追查他人生的軌跡,都要像大地遊戲、連連看一樣地去串接各種線索與隻字片語,這始終讓我很難接受到底是多麼特別的身分能作為代表人物而被紀念。

但如引言最後所說的,或許關鍵就在於英文片名《In Search of a Mixed Identity》。台日混血的他,受限於當時台日不能通婚的規定而無法入日籍,年輕常與日人起衝突,雖然前往日本深造但還是決定回台服務,深陷當時的族群矛盾之中。此外他的父親死於噍吧哖事件,他自己又死於二二八事件,父子倆人都在台灣近代最大規模的族群衝突事件中身亡,可以說他的一生幾乎與尋求國族認同畫上等號。這不就是台灣人的寫照嗎?曾經是南島民族的跳板、漢人的移居地、歐洲人的經商據點、日本人的南進基地、華人口中的自由地區,這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上沒有形成過明確的民族,沒有建立過真正的國家,就像湯德章一樣,曾經到處向外尋找自己的根源在哪裡,到頭來卻總是發現自己的根一直都在這個島上。《尋找湯德章》,這個旅程或許也在尋找台灣人的本質,或許湯德章的一生經歷,才代表真正的台灣精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