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刷手機刷到可愛小狗的影片,一開始是金毛和德牧,接著是坑爹的二哈,再早前,刷的是各種大象小象,一邊看一邊發到限時動態或者不斷傳給IG或臉書好友。
如果可以知道動物都在想什麼就好了。
最近,在YT上面刷到韓國姜訓犬師在《狗很優秀》綜藝節目上的影片剪輯,覺得這節目好好看,且富含教育意義XD
不同小狗的行為差異,除了源自於該品種的特性之外,在同一族類也有個體差異。當然,造就不同性格與行為模式的,也和生長環境以及主人的價值觀有關。
比如,尊重品種特性與個體差異,像是一生只認一人的羅威納或杜賓非常護主,因而可能因為擔心監護人(影片大多把「主人」稱作為「監護人」,我覺得這翻譯挺好的,呈現的是一種照顧與陪伴的關係)的焦慮衍生出各種看似有問題的行為;又比如擅長狩獵的比格犬和韓國國狗珍島犬需要釋放壓力。
此外,定義狗的「問題」要考量時空背景,比如,有些犬種在過去是被養來協助狩獵或者負責看家,但其捕獵的天性或為守護地盤而產生的攻擊性,到了現在社會,特別是居住在城市裡面,以往的優點可能就會變成缺點,需要透過學習來調整既有的行為模式。
同時,狗的性格也大相逕庭,即使同一品種,有的可能單純、天真且遲鈍;而也有的可能善妒、膽小或者欺軟怕硬……,人與狗之間也有不同的人狗相處模式,特別在多犬家庭中,狗與狗之間的關係模式更為複雜。但回過頭來,在小狗多半被飼育作為伴侶犬的現代社會中,牠們需要經過社會化訓練,包含了解規則,了解監護人的指令與意圖,並且要能掌握表達需求的方法。
而在大部份的影片中,多半可以看到小狗的問題都是監護人的問題。
上面的影片的主人太過寵溺她的邊牧,但訓犬師提醒她,溺愛是一把塗了蜜的利刃。顯見,大部分教育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關係出現了問題。
不過,偶爾看著也會想到家裡五年前過世的小狗Gucci。
和這個名字很不搭的是,牠是一隻台灣土狗,但不知道混到什麼品種,所以耳朵是垂下來的。和一般的狗不同,牠從來不離開家,可能是因為被丟掉過,只要出家門就會夾著尾巴亂竄,還曾經走在河堤遇見迎面而來的路狗,嚇得滾到河邊的草叢躲起來。
如果,當初我們知道牠在想什麼,或者為什麼不喜歡出門、為什麼害怕,不知道會不會養出一條不同性格的狗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