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感覺可能帶了濾鏡

2024/03/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一個我近期的小發現,就是熟人濾鏡。

如同爸媽大部分會說自己的小孩最棒,我們通常也會選擇和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朋友站在一起,用盡一切正面的理解方式帶入對方單方面對於生活與職場上的各種抱怨。

如此,很容易就認為自己的熟人與朋友說的是對的,因為在知曉所有的事情之前,我們就選擇與自己認識的人站在一起了。

即使,他的遭遇我們不在場;即使他所抱怨的那些事件與事件中的每一個人,我們根本不認識;即使,唯一可用來判斷的內容,就是來自單方面的情緒、判斷與說詞。



曾經,Y小姐有一個在學生時期認識的朋友C,後來她們偶然在職場上遇見了。原先在不同部門,時常聽到C對於自己部門其他同仁或者主管的負面評價,包含與同事相處得並不愉快的遭遇、時常遭同事排擠,或者認為同事做事不可靠,常常都是自己在善後……等等。

因為Y小姐原來就認識C,且在學生時代,C的各種表現都很不錯,因此她也大致相信C所說的話,並對其遭遇表示同情。

直到某一天,Y和C成為了同一個部門的同事。突然間,Y竟瞭解了過去C的同事為什麼會「找C的麻煩」或者「不願和C合作了」。

或許,關鍵問題,其實就在C的身上哩!

好同事能有機會成為好朋友;但,好朋友不一定可以當好同事。



同樣也是Y小姐。

Y的國中同學J長得漂亮,加上脾氣好,在學校的時候最不缺的朋友了。就這樣,對於J人緣很好的印象,來自學生時代,她們在畢業之後就不常聯繫了。恰巧在一年前,雙方的公司有公務往來,於是她倆又重新接上線。

在那之後,Y便時常從J那裡聽到她對於主管與客戶的抱怨。儼然自己就是一個無辜小可憐——客戶囂張跋扈、主管不體諒,再加上大老闆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J的這一通描述,讓Y對於和J的公司合作,感到憂心忡忡,推敲著屆時如果和J的公司有衝突,該如何好好溝通。

直到某一天,J寫了一份給Y公司的企劃提案,包含相關的郵件往來與溝通流程。在收到J的郵件之後,看了看J所提供的內容,Y霎時就明白了,為什麼J會說她的客戶囂張跋扈;也明白那些對主管老闆的抱怨是打哪來的了。

或許,最大的問題,就是在J的身上哩!

而讓Y感到最衝突與違和的是——J的實際表現,和J素日裡對於自己身為一個專業職場人士之形象的描述,實在落差太大了。

職場是公事公辦的地方,拿出實力好好做事。

能夠好好合作,再談私人關係。



今天,有位朋友和我分享如何看人。

他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首先是自我認知、其次是經驗或能力、再者為人際關係,最後是機運。不過,機運參考就好。

當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與其他方面不匹配時,那種因為落差而產生的衝突感,就會顯得很突兀。比如說,如果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自尊感超高,但是若是很厲害的自我認知和他的實際作為與過往經歷不相符,感覺就很違和。

「這就是一種對人的感覺,」他說。

而人際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不僅指人緣或溝通能力,還有一個人如何和他人應對進對——他對於不同的人態度有何差異。因為待人接物的方式,反映的不只是一個人的社交能力,還有其品格與同理心。

至於機運,有好有壞。不過,當一個人的前三者(自我認知、能力經驗和人際關係)無法協調得很好時,就會將遇到的事情都歸咎給機運了。機運總是卸責的最佳對象。



我們通常會站在自己認識的人的這一方,對待他人尚其如此,那對待自己呢?

許多時候,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其實沒有自以為的優秀。

自己通常是自己永遠的支持者。

所以我們是以自己的標準為正解,去看待世界或評判他人的,要能夠反求諸己,或者回過頭來看見自己的問題與缺點,或承認自身的侷限與過失,真的不是太容易。

個體並不容易看見自己的缺點與過失。

所以,能有個什麼都會直接告訴你的朋友真好,老熊維尼

raw-image


今天其實是3/21,但我到3/22的凌晨零點過了一分鐘才發文,日期晚了一天)
69會員
92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