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投資股票像是保險公司的CEO

有一本書提到,保險公司好比是我們個人,而保險公司有很多保戶,有的年輕、有的老、有的健康、有的身體不好、有的從事稍危險的工作、有的家管,而將這些形形色色的保戶,比擬成我們個人同時買了很多公司的股票。

raw-image


大家應該能理解,每一個人的健康風險不同,對保險公司而言,每個保戶理論上會有一個對應的風險值,針對個人風險值來收取高低不等的保費;身體差的應該收多一點,狀況好的收少一點;而我們在進行股票投資時,也可以把投資的每一檔股票設定風險值,同時也來認定,各檔股票的預期獲利,例如中華電的短期風險低,所以我們對他的預期獲利會少一些,就好比像你們年輕又健康,保險公司跟你們訂相對便宜的保險費用。

大部分的保險公司能獲利,台灣最大的保險公司富邦人壽,2020年獲利約1100億,第5大的台灣人壽也有230億。如果我們把投資股票的行為,當成自己是保險公司的負責人,我想投資心態上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而我指的是哪一方面的改變呢?

保險公司一旦賣了某人保險,就不會隨便和某人解約,除非某人受到了風險極高的疾病,或傷殘、死亡;我們一旦選定了股票,就不要隨便賣出,除非公司出現了重大的經營危機。

現在在台灣投資美股相當方便,買入個股的手續費僅需要0.25%,買入ETF僅需要3美元。例如,輝達股價約1000美元1股,手續費就是2.5美元,只是,台灣複委託都有最低手續費限制,通常落在15美元到25美元之間,而美股ETF的手續費僅3美元,這樣看來,交易美股ETF似乎比較划算。

附帶一提,前些日子看了李開復先生的書:AI 2041,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目前保險公司在受理個案時,一旦評估完風險值,便已經決定了保費,然而未來的AI世界,則是根據個案的危險行為(安全行為),動態即時的調整保費,例如,我們喝了一杯手搖飲,因為含糖對健康不好,根據含糖對應增加健康風險值的評估,即時的增加下一個月的保險費用,這個未來的趨勢對於保險公司的獲利是立即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產力對於產業獲利的推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