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去年戲院公映時,已經有入場欣賞有香港血統(黃精甫為旅台港人)的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
說實話當時並沒有很喜歡,並非討厭血腥暴力,而是覺得兩名通緝犯的故事風格太割裂,難以融合為一部電影(雖然貌似很多人喜歡這種風格突變),亦不太喜歡王淨被浪費;不過比記憶中的黃精甫執導的《江湖》及《阿嫂》好太多,算是對他的印象稍微救回來(?),加上「新興宗教」的處理手法夠獵奇,整體來說還是可以一看。
沒想到最近網路上意外翻紅?!除了「竟然」突破限制於中國上映兼大賣之外,登陸Netflix串流平台亦意外贏得點擊率與口碑,與公映時略為慘淡的票房完全兩回事!「抄襲」風波未了解太多不敢亂評,反而想聊一下串流意外「好評」的聯想,還有去年看罷後就想到的「新興宗教」議題。
Netflix等串流平台雖然存在多年,要到疫情時代才正式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習慣,甚至取代傳統戲院的觀影體驗,亦衍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戲院公映時與上串流平台後口碑及數字(票房或點擊率),竟然可以南轅北轍?
像《周處除三害》,公映時票房一般、口碑平平,串流平台上架後才備受追捧,還帶來強大的點擊率;當然亦有相反情況——公映時輿論尚可(甚至被專業評論讚好),上架後卻引來一面倒負評,例如2022年的《明日戰記》。資訊泛濫的現在,比起過去等候戲院公映、錄影帶/影碟發行及租賃,網路串流上數之不盡的戲劇資源垂手可得,當觀眾想根據「口碑」去選擇的時候,可以相信誰?
老實說,身邊有不少朋友已養成只看串流的習慣,就算看過電影後再多讚賞,亦聲言如無必要絕不會進戲院,原因千奇百怪,由最「正路」的衛生問題、「悶/爛片可以倍速」、隨時隨地隨心選擇想看的節目,到令人摸不著頭腦的理由例如:「我只想躺在床上看」、「我看電影要邊做筆記邊與朋友聊劇情」、「我看到偶像的帥顏要回看無數次及截圖」、「我要抓出劇組考證失當的證據」…
總之各種「?!」的情況出現後,導致大家越來越享受「家庭影院」,除非電影本身有「不得不到戲院」觀看的條件(例如是著重視覺及音響效果的《壯志凌雲:獨行俠》),否則寧願等待串流上架,以月費「合法」收看。所謂「堅守戲院文化」是否不合時宜?外國老早有很多討論,但華語地區始終未有正式面對這個問題,畢竟近年票房大賣的電影總是可以留在家居影院。
本來就對港式黑幫打鬥還好,所以對《周處除三害》比較有感覺的部份,是後半部陳桂林(阮經天)亂入新興宗教團體「新心靈舍」,由自以為得到解救,後來發現被騙的真相後大開殺戒的荒謬殺戮場景。除了素淨場面與後來血腥的反差、看似導人向善的滿口歪理、從尊者(陳以文)到情人/信徒(曾珮瑜)各種人前人後大不同的荒謬表現外,對新興宗教(俗稱邪教)的描述亦令人深思。
雖然現在被各種解讀詮釋,「新興宗教」這個話題永不過時,因為人類的意志究竟要何等空虛脆弱的時候,才會對這種「信仰」全盤接受,甚至變得堅持信念?像《周處除三害》的陳桂林,因為被騙「身患絕症」,想先殺通緝排榜中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殺了排第二的,再想殺排第一那位的時候,「發現」他已經「死了」,然後身處於「新興宗教」和諧、素淨、祥和的環境下,聽了很多尊者「心靈雞湯」,加上自己的「絕症」疑似被醫好,令他認為有被尊者「拯救」,差點把身上的財物全部奉獻…如果不是他「意外」發現尊者與他的信徒斂財的真面目,未必會回頭大開殺戒!
想起了去年看過的日劇《隼消防團》,一樣以「新興宗教」為故事主題,借懸疑故事作為包裝,講述鄉郊小鎮被新興宗教入侵,女主角(川口春奈)後來表白自己如何於意志消沉時曾經被「拯救」,從而決心為新興宗教團體服務。看到她每段失落被安慰的時候,原來全是逐漸被導向那個信仰的深淵!如果比喻為於大海漂浮幾乎遇溺的人,她抓住的究竟浮木還是腐木?
可能有人認為,對「新興宗教」有興趣的話,還不如看紀錄片?畢竟更加「真實」,比戲劇更清楚展示其可怕的一面,而且具體的真實案例比虛構的戲劇畫面更加震撼;只是個人比較膽小,未能直接面對真實的衝擊,早前曾經在Netflix打開一部韓國紀錄片,企圖了解這回事,但只是5分鐘便看不下去了,畢竟「心靈控制」的部份實在太衝擊…所以暫時只能以戲劇為入口,認識信仰與人心的角力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