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心得:【書名】:沒口之河

什麼是「沒口河?」。 河口受到海邊沙堤阻斷,直接滲入地下。沒口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


這本書談什麼? 談的是環境正義、原住民轉型正義、生態保育、文化傳承 等等,諸多要素匯聚在沒口河這裡。這些要素就如同沒口河的命運一樣被阻斷了,曾經被隱沒於地下,透過這些年來的原住民們、環保人士們的努力宣導下,終於浮出地表之上被重視被討論。


*********************

書名:沒口之河

作者:黃瀚嶢(註)

出版:春山,2023年12月

*********************

(註):黃瀚嶢,臺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畢業。現為生態插畫與環境教育工作者。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組首獎。黃瀚嶢先生的文筆非常好,讀他的書彷彿在讀故事,一個知本濕地就可以寫成達近三百頁的內容,內容很少重覆而且可讀性多,近似文學作品,而非研究記錄,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到的。



這是一本討論「知本濕地」的環境史。這一大片200多公頃的大地,因為夠大,多年來靜靜地躺在那裡,沒有被開發,就陸續引發著很多政策決策者的覬覦。決策者總是覺得自己對於大事有很重要的使命,決策者不是壞人,只是他們一念之間的決定影響了重大的改變。於是我想起了最近我讀的那一本書《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中提到決策行使者,他們的決策並沒有對人民福祉產生明顯共享繁榮。(2018年台東縣政府將開發案中共161頃土地標租給能源公司之開發案。)




作者說:「如果真的有所謂的「自然」,外於文化的自然,其實也就只在我們的視野,與陌生他者之交界之處,只存在於那一薄膜、那一瞬間,突破未知的一瞬間。在那瞬間之後,他者就成為自已,自然就成為文化」。

我反覆想著作者的這一段話。我認為若沒有文化的自然,那就是荒蕪,沒有了根,沒有了脈絡,無法被傳承。若沒有人們曾在這片土地上與環境共生的軌跡,即便硬湊合著,就像作著所提到的「那一薄膜」,那是假象。這本書提到的知本濕地,有原住民的歷史,有政治人物的介入,三十多年前,這片廣大濕地曾被納入私人機構的娛樂開發用途,後來又在「綠能發電」大鼓旗幟下改成光電特區,能源政策與環境保護車拉址著。


知本濕地真的有一個夢幻湖,但現在已找不到了,從耆好的口中仍提到三十多年的那張珍貴的照片,那灰藍的水,水墨般的一抹樹叢與倒影,遠看對岸為綠,如煙波浩渺。若你生生世世在這裡,多年前的夢幻湖就這樣不見了?不知心情感觸如何?我們是外來者,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世代於斯者的感受嗎?


沒口之河形成的濕地有很豐富的生態資源,在這本書中提及的植物有木麻黃、甜根子草、銀合歡、巴拉草、火剌木、茵陳高、苦楝;鳥類有:澤鳧、細嘴鷗、白鸛、琵嘴鷸、草鴞、貓頭鷹等等等。


各種濕地我也去過不少,知本區我也曾經去過幾次。只是,我只是一個觀光客,看只看表面,那風景有多美,空氣有多好,環境清悠而已。我,只是過客,駐留的痕跡是那麼淺薄,而環境永遠存在那裡,它總是靜靜的位於那裡千百年,而人類總是想要物盡其用,無所不用其極的掠奪它。


於是,我又想起了《樹冠上》這本書中,我曾寫下的心得內容:「人類慣用「自我中心主義」:處理生態圈的「經濟產值與大自然保護」之界限拿捏?利益存在於不同角度。樹木啊!沈默的一個物種。你看它,靜靜地養育大地,受委曲亦不回嘴,即便成腐土亦照類後代。相對於人類呢?人類是高等物種,但人類卻會命運多舛,悲歡離合,寂寞又浮動。」


2021年11月,臺東縣政府因整體社會壓力,在廠商合約再度到期時,決定不再延展,並宣告終止合約。

2022年9月,知本部落提出的行政訴訟,在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勝,在宣判中,法院判決撤回經濟部頒發電業籌設許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