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切換的意義 | 觀「點」調頻(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未必二選一就是),而重點在於對於眼前的問題,究竟是生的怎樣一款模樣。

有沒有問對問題,這就是區分好壞的關鍵。

說的不客氣一點,大多數人能稱作「爭議」的話題,實在有太多是雙邊都沒盯準同一個問題,直接就從自己的觀點開炮,自然都是錯的,然後戰了半天浪費時間。

姑且隨意找了一個看到的貼文作舉例。

某韓團剛出道時,當時被狂酸平均年齡很小這點,有人說「一群未成年穿這麼少對嗎」,結果有韓國網友神回:「難道這年頭的標準是要穿韓服跳熱舞嗎?」

雖然同樣是針對服裝的意見,一邊是倫理道德方面,另一邊是娛樂表演方面,兩方回應各自回應不同的問題點,這能吵得出結果嗎?多半不歡而散吧。

切入點好壞

既然我前面說了問題有好壞,是否意味著有些標準就是比較高級?

因此,後來當我交男朋友時,首先就會跟他直接約定,坦白告訴他:「如果我找你哭訴,你一定要先同理我的情緒。如果你不安慰我,甚至反而還要幫對方說話,那我寧可你一直保持沉默。」

同樣隨便找來的貼文做舉例,一個常見、片面的的男女認知差異,男性處理現實,女性在乎感受,現實感受,這是兩個端點。

要討論到問題的好壞,最直接的不就是問當事人在乎哪個端點。

就我個人的看法,越是現實問題,越應該站在宏觀視角;越是感受問題,越應該站在個人視角。

宏觀思考

現實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有無數的觀點能夠做詮釋,而宏觀的視野帶來更多的觀點,要是不夠高,看不透全局,多半是掌握不到問題重點。

但反過來要是站的太高,站在一個絕對的制高點,這也是打高空想太多,意見多半沒人接受......,這或許也是個盲點?

打字時卡在這邊好一會才想通這個節點。

宏觀視角並不是抓緊某個像是法律、道德這種好大好厲害的立場,而是該通盤觀察哪個是合適的觀點。

像是登上101才能分出,前面這棟90,左邊這棟75,要是登的不夠高,只從視點高度150cm看世界,永遠不知道更多認識世界的觀點。

感受距離

距離會影響對於事物的在乎程度,不管是時間上、或是空間上。

談論到同理與道德的文章,多少會舉出類似的例子,人們經常對發生在眼前的痛苦感到在乎,卻對地球另一邊的戰爭無動於衷。

又或者臨近選舉時,候選人下鄉拜票,帶給人的感受,會遠勝於任內數年以來的政績。

而距離無可避免的問題,是難以兼顧現實觀點,上一段提到的宏觀的視野帶來更多的觀點,同時當人登頂101,想當然也看不到底下路人的面貌。

當處裡感受問題時,提出這麼一狗票觀點,完全只會讓人感受到距離感,「她媽站的太遠了,我在地上。」

調音

所以回歸到問題根本,要考慮現實還是感受,這或許是最顯而易見的障礙。

最先想到的理論,或許是海德特的直覺先行,不過還是用上一篇提到的海德格來收吧。

當我們站在101時只是個局外人,但在置身其中又是當局者迷。

「向存有調音」旨在主觀感受向客觀條件靠近,這個過程是遊走在兩端之間的,所以才稱為調音。

暴力收掉這段,從感受切入問題,但理解到可以從更高的層面來給出觀點。

給自己的觀點調頻

前面的部分都是向別人給出觀點的狀態,然後想想,我寫這兩篇最早的概念?

我平常經驗到的多數人,絕大部分更容易從個人的視角看事情,似乎沒想過還有其他觀點,只侷限在自身的感受跟經驗。

到底持有不同的觀點有怎樣的意義,尤其是對個人而言,我倒是想到個詮釋,然後這才是原本的想法來著......。

  • 宏觀層面,觀察自然、宇宙,像是觀星這類的研究,體認到個體的渺小,對未知的好奇、敬畏。
  • 次一層的尺度,文化、價值觀、歷史、知識這些,能讓人認清自己的位置與目標。
  • 再次一層的局勢、社會現象、產業趨勢,讓人認清腳下的路,是高速公路、還是鄉間省道。
  • 回歸自身,看看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原來自己是開著怎樣的破車在這路上。
  • 檢視一下內心,確認自己的動力,看看破車的油箱,還好還有半桶油。

人生就像一場旅程,如果不想只搭著大眾運輸,看事情大可偶爾切換一下頻道。


參考來源

Manny YH Li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看看對方在乎的是對錯還是你的感受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I) 存在

avatar-img
37會員
101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觀點是不分主客兩端的,背後的視角差異於是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驗證的科學和數學相對客觀,基於個人經驗與社群認同的則相對主觀。說到底,觀點是多面向的,為何僅以主客來區分。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和藝術這些概念的定義問題,並提出了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無法簡單定義的概念。
如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大多數語言,中文、英文、日文......,這些稱為自然語,也就是並非任何人有意設計,而是隨著發展自然形成如今的樣貌。 以此來看,我這幾篇在數落一些語詞的用法,無疑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是嗎?
術語在專業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簡化複雜的概念並區分不同系統。然而,在自媒體興盛的環境下,用於轉譯的術語不一定能傳達完整的知識。此外,一些本應是專業術語的詞彙,卻常常被誤用和濫用,失去了原本的明確內涵。
上一篇討論到我認為的「定義」應該如何,也就是關於語詞確切的內涵如何。 這篇則是反過來,看看語詞的呈現,討論了語詞的使用與內涵呈現之間的矛盾,例如動漫與動畫的使用,以及其他語詞的語感不符情況。
這是一篇討論「日常使用」詞語意義與定義的文章,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定義的來源、日常使用詞語的定義及解釋力等議題。文章中提到了詞語定義的主觀性,以及透過不同詮釋方式帶來的影響。
觀點是不分主客兩端的,背後的視角差異於是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驗證的科學和數學相對客觀,基於個人經驗與社群認同的則相對主觀。說到底,觀點是多面向的,為何僅以主客來區分。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和藝術這些概念的定義問題,並提出了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無法簡單定義的概念。
如今,我們日常所使用的大多數語言,中文、英文、日文......,這些稱為自然語,也就是並非任何人有意設計,而是隨著發展自然形成如今的樣貌。 以此來看,我這幾篇在數落一些語詞的用法,無疑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是嗎?
術語在專業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簡化複雜的概念並區分不同系統。然而,在自媒體興盛的環境下,用於轉譯的術語不一定能傳達完整的知識。此外,一些本應是專業術語的詞彙,卻常常被誤用和濫用,失去了原本的明確內涵。
上一篇討論到我認為的「定義」應該如何,也就是關於語詞確切的內涵如何。 這篇則是反過來,看看語詞的呈現,討論了語詞的使用與內涵呈現之間的矛盾,例如動漫與動畫的使用,以及其他語詞的語感不符情況。
這是一篇討論「日常使用」詞語意義與定義的文章,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定義的來源、日常使用詞語的定義及解釋力等議題。文章中提到了詞語定義的主觀性,以及透過不同詮釋方式帶來的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其實我也是剛剛才發現 我看待錯誤的方式 有很不對勁的地方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執著是非對錯,並不能為你帶來內在的和平,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既然是觀點,就是主觀的, 爭論是非,執著對錯,會讓你失焦,專注在問題與結果,而導致內在的失衡與衝突。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其實我也是剛剛才發現 我看待錯誤的方式 有很不對勁的地方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執著是非對錯,並不能為你帶來內在的和平,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既然是觀點,就是主觀的, 爭論是非,執著對錯,會讓你失焦,專注在問題與結果,而導致內在的失衡與衝突。
證據不一定是王道,數據不一定就是真理,避免偏見、刻板印象、歧視,不要太快做出決定或判斷——尋找共同點,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幫助他人重新思考。
Thumbnail
重點摘要: 課題分離要解決人際的煩惱,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 對錯觀-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法學家的對錯觀-依據證據進行判斷經濟學家的對錯觀-看誰付出的成本高商人的對錯觀-個人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