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人類補完計畫》—關於「人類補完機構」的翻譯和意義

我還不確定書名《人類補完計畫》(The Rediscovery of Man)的來源,可能是出版社編輯為選集取的名字,因為林白樂的短篇大部分是隨著科幻雜誌發表,不過如果討論「人類補完機構」的意思,The Rediscovery of Man可能還蠻切題的。


為甚麼是「人類補完機構」The Instrumentality of Mankind?


人類補完機構為日文翻譯,我不會日文所以不知道為甚麼日本人要這樣翻XD不過可以先從英文開始看起。The Instrumentality of Mankind裡並沒有中文或日文意義上的「補完」兩個字,直接翻譯為「人類機構」,機構是為了某種目的組成的組織,就小說的定義,「人類機構」的成立目的,為在推翻「君子」暴政後的替代治理組織,而君子是一群自認為「完人」的群體,他們的暴政在於「將真正的人類變成一群冷靜又漠然的人,以便進行管理與控制」,推翻君子統治的理由,則是「相信比『人的完美』更高一層的東西。以前我們服務的是完人,但我們應該服務的是全人類」。對於完人就物質上的定義,包括「對肉體永生的幻想」,但是就《人類補完計畫》中收錄的短篇而言,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人類」定義。


在推翻君子統治的過程中,包含了幾種角色:使用回春技術常保年輕的人類、舊時代的人類、會心電感應的動物人、會心電感應的動物,就這種組成來說,雖然許多林白樂的短篇中沒有提到人類補完機構中有動物人和動物,且他們在機構成立後仍處於受壓迫的狀態,但機構在成立之前的革命組織成員,已超越目前對人類(生理、社會或心理上)的定義,而這些相異的物種都認同同樣的革命理念,我們姑且先說這個理念是「有限生命產生的無限可能」。

另外,現在有個算流行的詞叫做後人類(post human),不過《紅火星》的作者kim stanley robinson在訪談中支持,人類的定義就生理上本來就不斷在變化,所以不需要特別再發明一個「後人類」的詞指涉人類思想、肉體不斷改變的狀況。《紅火星》系列也有寫到人類自我改造基因,為了適應火星的環境而往動物人的方向發展。Panel - Utopia - Science Fiction & Fact - Kim Stanley Robinson, Max More, PJ Manney, James Hughes

Kim Stanley Robinson - The Singularity & Transhumanism - Interview Part ⅖


且在許多短篇中,林白樂不斷以「體驗痛苦」、「生命有限的價值」和「愛情」為主題,如不斷希望能體驗肉體感觸的審視者、動物人汪瓊安的死亡喚起的人類移情能力、動物人喵梅兒的愛情等,且在〈迷失的喵梅兒〉之歌中,動物人逐漸取得了政治權力,雖然讀者難以推論林白樂是否計畫讓動物人加入人類補完機構,但應該有這個可能性。


因此The Instrumentality of Mankind的命名,不使用human,或是man(human←Latin hūmānus, the adjective form of homō "man"),我猜測作者的用意在於,當智慧生命和人類一樣體驗到生命的有限,並發展出愛情、移情能力時,以及人類的肉體形式不斷改變,但仍保有這些能力時,及可使用Mankind統稱這些群體,且一旦符合擁有這些能力的定義,Mankind的成員就可繼續擴大,不只包含目前我們(讀者)熟悉的人類。所以「補完」這個翻譯,就不斷補充Mankind這個方向去想,其實是很好的譯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