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說這3種愛的語言,你學會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請問你曾接收到孩子給你的愛嗎? 

孩子是以什麼方式表達給你的愛呢?


曾在網路上看過一段影片,爸爸回到家,小孩列隊歡迎,主動上前找爸爸又親又抱。

請問你一回家,小孩看到你的反應是什麼?

你說,以前孩子會上前抱,現在孩子大了,連頭都不抬一下。


你一定很好奇,

難道長大之後,孩子對你的愛就銳減嗎?

難道孩子長大之後,你對孩子的愛也減少了嗎?


你知道嗎?

愛的能量是雙向的,你給出去愛的能量,愛的能量會再以不同形式流向你。

如果沒有收到,表示你的愛並沒有傳達給對方,或是,你給他的愛如同禿子的頭髮---少的可憐? 


學會這3種愛的語言,累積愛的存摺,你會成為親子關係中的愛的大富翁!


1、肢體語言

我在帶說故事活動的時候,一定會安排親子互動的橋段,有一次我帶「甜甜圈」的手指謠,小孩是甜甜圈的小圈圈、媽媽是外圍的大圈圈,我請媽媽用手環繞孩子,我看到有一對阿嬤帶孫子,阿嬤並沒有做出圍繞的動作,我規定阿嬤一定要跟著做,我很堅決。


如果連擁抱都不好意思給、不敢給,孩子長大以後也會不敢擁抱父母。

為何我這麼肯定呢?


因為我就是那個不敢擁抱父母的小孩。


在我有記憶以來,我沒有「父母擁抱我,說我愛你」的經驗,一次也沒有。

長大之後,我也不好意思去擁抱父母,心裡的障礙比101大樓還要高,要我張開手擁抱真的太彆扭了。


因此我會有意識的多去擁抱孩子。睡前要抱、起床要抱、孩子上學出門前也要抱...

擁抱可以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催產素,當孩子哭的時候,我一定會抱著孩子,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


除了擁抱之外,多和孩子玩一些「有身體接觸」的遊戲,對於親子關係非常有幫助。

給孩子當馬騎、當樹爬、抱孩子飛高高....,這時候不跟孩子玩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孩子很快長大變重,那時候就抱不動啦!


美國知名心理學教授哈洛(Harry F. Harlow)曾作一個實驗,實驗室中有一個鐵絲做成的假母猴、一個絨布做成的假母猴,鐵絲母猴有奶瓶(供給食物的功能),絨布母猴柔軟而有溫度,幼猴會認誰當媽呢? 實驗結果是,幼猴平時喜歡依偎在絨布母猴,只有喝奶時才會找鐵絲母猴,說明了溫暖的觸覺對於幼兒的成長很重要。


擁抱是0成本的投資,穩賺不賠。

所以,把孩子抱好抱滿吧! 而且就算孩子長大了,還是可以繼續擁抱! 


2、高品質的互動時光

父母能夠放下身段「彩衣娛親」,做一些蠢事,來和孩子互動,這是父母最有力量的愛的語言。


遊戲的時候不能一邊滑手機一邊陪伴孩子,心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透過開心的玩耍,在歡樂當中,你的心和孩子的心連結,孩子100%會感受到你的愛,對孩子的愛就是在生活中實踐,一點一滴地累積愛的存摺。反之亦然,每天和孩子的相處如果沒有這些良好互動,大人只是餵飽孩子,那跟養寵物又有什麼差別呢? 


很多大人說:「我都有帶小孩出去玩啊!」,但是,把小孩帶出去玩,不等於陪伴。 


小孩自己玩,大人在旁滑手機,出去玩的大人只是「換個地方滑手機」而已。有人是陪在旁邊,但只是看著或拍拍照,沒有一起玩、一起討論,那也不算高品質的陪伴。高品質的陪伴,是必須「跟眼前的人、事、物、環境互動」且「共情關注」。


陪孩子共讀就是一種簡單又很棒的高品質互動,在共讀中,親子一起感受繪本帶來的趣味,是很棒的享受!


孩子知道你愛他嗎》提到,讓孩子真真實實感受到你的愛,充滿幸福感,才算盡了作父母的責任。作者汪培挺提到,他每天晚上會幫兩個孩子按摩,這就是一種簡單的高品質互動,你也可以設計一個屬於你和孩子的親密活動。

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分享到她去台大演講,她問台大的學生:「你們會給現在有小孩的父母什麼忠告?」

很多台大學生說:「多傾聽孩子說話,多和孩子聊天。」


這樣就夠了嗎。

真的,這樣就夠了。


你發現了嗎?

所有的孩子都只是需要父母的關注。

就算長大之後成為台大博士、就算是成為全世界最優秀、最頂尖的人,當他是孩子的時候,就只是希望享受父母的愛,僅此而已。


3. 滋養孩子的正向語言

父母對孩子的祝福是很有力量的,因為裡面有強大「愛」的意識,反之,如果對孩子說負向的語言,對孩子會帶來負面效果。


孩子的命運,在父母的嘴巴裡。

很多人對自己說出口的話是「沒有意識的」,如果你知道你說的話會影響孩子一輩子,會對自己所說的話更加留意。


父母的一字一句,都會輸入到孩子的大腦中,尤其在0-3歲,會形成潛意識。


建議大家讀《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父母說的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只要對孩子好好說話,就是最棒的教養,作者鼓勵父母說話的4T原則:共情關注(Tune in)、多說一點(Talk more)、輪流說話(Take turns)、放下手機及關掉平板(Turn it off)。

除了上述《父母的語言》提到的說話原則之外,在育兒過程中,我認為說話者的態度也很重要,父母本身要先充滿愛,因為語言就是代表你的靈魂,語言其實傳遞著許多非文字的訊息,包括情感、價值觀、修養、包容....。


全人療癒》一書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把自己未復原的創傷或錯誤信念投射在孩子身上,就無法正確指路,反而把孩子帶偏了,還會想控制孩子遵從自己的意志。

例如我曾聽過一位媽媽談到她自認自己是虎媽,她希望孩子自立自強,什麼事都要小孩自己來,阿嬤跟孫子說:「你趕快吃完飯,不然媽媽會罵」,爸爸跟孩子說:「你趕快把玩具收好,不然媽媽會罵」,媽媽聽了很不高興。


為何媽媽變成了「壞人」?

為何媽媽不是「慈母」?


其實問題根源在於這位媽媽她有一個信念:「如果不強大,就會無法在社會立足」,因此她對小孩非常嚴格,在家人眼中,變成了一位「恰北北媽媽」,是她自己選擇了這樣的信念,扮演虎媽,扮黑臉,其實她可以不用委屈自己扮演這個角色啊!


但媽媽自己沒有覺察到,「不夠強大就無法立足」這個帶著「恐懼」的信念,深深影響她的教養模式,如果不先處理她內心的創傷,就也很難說出愛的語言。


幾乎每個人在童年都曾吃過大人的虧,因為父母不可能完美,而父母一定要學習去覺察自己的問題,並先處理自己的創傷,好好的關照自己,提升自己愛的能量,才有辦法把愛給孩子。


我發現「說話」就是在「修行」,本身的價值觀必須也要跟著調整。

「好」的話,可以滋養孩子。

「對」的話,可以把「智慧」傳達給孩子。

「支持、鼓勵、肯定、讚美」的話,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


語言如同澆水,使孩子的心田豐滿而滋潤,生命的種子發芽、成長。


我很推崇羅寶鴻老師的「睡前三件事」方法(羅寶鴻老師TED演說影片),為何是在「睡前」呢?

因為睡前是大腦即將進入潛意識的時間,如果在睡前說正面話言,會有加乘效果,對大人也適用哦(可以對自己說),在睡前對孩子說你發現了孩子什麼很棒的地方、或是感謝孩子的事情,孩子會充滿價值感及歸屬感,情緒也會比較穩定。


還有就是小孩「睡醒」的時候,最需要安全感,一大早就給孩子「大擁抱+祝福的話」,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愛。


//


最後分享《愛的藝術》這本書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母親除了提供「奶」,還要提供「蜜」。「奶」就是物質上的養育、「蜜」就是心靈的滋養,兩者缺一不可,這就是父母給予子女的愛,愛需要感受、愛需要學習、愛需要行動。


如果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很難愛下去的課題,或是因為全心照顧孩子,內心的愛枯竭了,我們可以先從「愛自己」著手,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來愛自己,把自身愛的能量恢復後,再去面對孩子。(延伸閱讀:成為孩子的父母,也要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以上分享了3種愛的語言,不用花大錢,只要你願意,每天練習多說一點愛、多存一點愛,世界上最幸福的親子關係就在你家!

我是阿妮媽咪,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在這裡我想和你分享親子共讀心得、育兒心法、親子活動、說故事等,期待與您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成為父母後,我們開始重新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看到了他們對於每件事情充滿好奇的眼神,親子關係也因此更加融洽。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成為父母後,我們開始重新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看到了他們對於每件事情充滿好奇的眼神,親子關係也因此更加融洽。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對於孩子的關愛,要如何拿捏才不會過度,又不傷自己的心? 二個孩子都年過40, 但都未婚未嫁,這方面我倒是看得很開,也沒去探探他們既有的對象,有沒有要結婚的念想,一切隨緣。 家人,常常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情緒,現在的孩子,也不樂意說太多,心情好,什麽都好說,心情不好,還給妳白眼跟愛回不回的方式來相處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