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國際觀常陷入「擬人化」的謬誤,把自身在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與認知,簡化套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遵循著普世一致的規範與道理,以至於當現實與認知失衡時,便哭爹喊娘對著空氣呼喊著不公不義,甚至做出義和團式的自殺決策。
以巴衝突可溯至羅馬帝國時期,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互有消長,對於這塊土地的歸屬,從宗教歷史觀點有著各自的解讀,但近代在以色列建國後,不論是出自自我防衛還是土地資源的渴望,藉由優勢的國力與軍力,不斷地壓縮壓迫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以下稱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空間與尊嚴,在了解歷史背景後不難理解巴勒斯坦人的憤怒,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士可忍孰不可忍,稍有血性的男子漢都會選擇和以色列拼了!但回顧歷次以阿戰爭的結果,均造成數倍甚至十數倍於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喪生,以及巴勒斯坦人被驅趕於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者兩個彈丸之地生活的窘境。哈瑪斯此次發動「阿薩克洪水行動」之前,是否評估過對於全體巴勒斯坦人的影響,筆者不得而知,但在以色列絕對優勢的軍力與強大的西方盟國支持下,更多的人喪生、更拮据屈辱的生活空間,可預見將是全體巴勒斯坦人必須共同承擔的結果。
筆者對於整體巴勒斯坦人的現況深表同情,無意也無能判斷巴勒斯坦人的決策,亦非認爲面對強悍的對岸我們只能低頭委屈,為文僅為強調,國際(或兩岸)關係講的是利益與國力,所謂盟國僅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存在,並沒有誰在維持世界的公平與正義,所以我們的國際(或兩岸)政策如果參雜太多個人式的情感、自尊,甚或奢望盟友伸張正義,恐將演至玉石俱焚的風險。反之若能全民共識,以理性客觀的認知國際(或兩岸)關係,確知本身的條件與利害所在,不被政客煽動撩撥,不被所謂的盟國利用,靈活而精準的政策取捨,才能為臺灣創造安全的生存發展空間。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