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88.《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導讀二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導讀: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佛說忍辱波羅蜜,昔作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內不見其忍,外不見其辱,我人眾生壽者相,即是非相,是本來不生之相,如是一念悟無生,雖為節節支解,不生瞋恨,是究竟無我也。諸有發趣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之善男子善女人,聞佛教示,深解義趣,亦當生如是清淨心,心行之處,行行皆如,如理實見,內不見能度之我,外不見所度之眾,境界自心現,雖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是除能所心,除有眾生心,除我見心,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  

在其他譯本裡,〈大乘正宗分第三〉佛陀接下來的開示之語為:「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應如是發心」、「當生如是心」,這和此分的「當生如是心」是一樣的。但在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裡,卻是譯作「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是為什麼呢?妄心粗細不同,而成分別也。前為初發心菩薩,其妄想意念是粗糙的,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故須「降伏妄心」。諸菩薩摩訶薩得宗而行,行行皆如,如所教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外不見於可度之眾,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深解般若義趣之善男子善女人則是尚存有微細的妄心念想,亦應解構,復還清淨,是內不起於能度之心,無有能度之我。如此內不起於能度之心,外不見於度可之眾,即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行此,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關於這句經文,玄奘法師譯作:「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義淨法師則是譯作:「若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經過譯本的相互對照之後,我們可以知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所謂的「一念發心」,發生什麼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自覺覺他之大乘菩薩道的大願心,即行此行,乃至覺行圓滿,究竟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所謂的「諸有發趣菩薩乘者」。在發了這個願心之後,要怎麼開始修行呢?聲聞乘修習四聖諦,緣覺乘修習十二因緣,那麼修行菩薩乘的法門為何呢?這就是「云何修行?」。小乘聖人的心安住於空境,那麼菩薩行者在修行的這條路上,這念心又應該安住於何處,才能得見本來面目,即與佛同?若是起了妄心,又當如何降伏呢?這就是「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對於須菩提之三問,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即言一念發心,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無所住之心,其心清淨,離一切相,是內度自心眾生之自覺之行。自性如來自善付囑,自覺猶要覺他,覺他之行,亦當生如是無所住之心,妙行無住,行行皆如,如理實見,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如何是「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義中,性本清淨,無有生滅,是無眾生可度,無涅槃可到,所謂自覺、覺他,亦是安立之假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自他本平等,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宗通》云:「若菩薩有我度眾生之念,即是我相;有眾生為我所度之念,即是人相;人我未忘,即是眾生相;有涅槃可入,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是顛倒行,非清淨因,不得名為發心菩薩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