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網路書寫與訂閱獲利的時代過去了?

曾在我工作過的週刊連載專欄的前輩感慨「網路書寫的時代過去了」,理由是人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短影音當道,影片剪得長一點都不討喜了,長文更是被打入冷宮,小額贊助、訂閱制要支撐全職的文字工作,簡直難如登天。

同樣從事文字內容工作的我,對於寫長文、訂閱收入、網路書寫這三個議題有深刻的親身經歷,至於結論,則和前輩不太一樣。

✒寫長文還有讀者嗎?

我關注社會階級,這個議題如果要用短影音呈現,可以拍「苦哈哈每一分錢都算得劈啪響」的平民對照「晃進一線品牌旗艦店不看價錢順眼就買」的有錢人,讓觀眾膝反射「窮就是辛酸、有錢就是爽」,一定會吸引到某些族群,也的確有網紅用這樣的風格得到流量,但這不是我想討論社會階級的方式,而且要我對著鏡頭演戲演到位,不如挖個坑把我埋起來算了。

於是我在方格子Vocus上製作兩個付費專題,一是寫社會底層八大行業的《風塵群像》,另一是頂層社會的《天篷權貴與他們的產地》,每一篇文字都是2,500字起跳,其中〈豪門新娘的條件〉、〈天篷社會挑女婿〉這些子題,必須分成上中下集連載,把一個子題寫完整差不多都有7、8,000字甚至逼近萬字,以每周更新一篇的速度,進行以年為單位的寫作。

落落長的文章和專題有讀者看,有人訂閱嗎?有。

由於Vocus平台有幾次改制,數據的算法不太一樣,我粗估不重複的訂閱讀者,《風塵群像》累計至今有兩百多人,《天篷權貴與他們的產地》將近五百人。

這兩個專題都有一些「免費試吃,喜歡再買」的公開文章,也被各媒體轉錄,我的授權狀態是「同意轉載,僅能修改標題,不可修改內容」,因此觀察到各平台小編都卯足全力用標題釣讀者,在社群上放字卡導流。

網路平台的下標邏輯,和我在紙本媒體工作時完全不同--更長、更口語、強調爆點、關鍵處刻意語焉不詳來吸引讀者。

改標題有助流量嗎?真的有。

原標題〈階級晉升角度分析:為何八大人對感情格外患得患失?〉,在Vocus的瀏覽數大約1,000人次。

新標題〈為何從事八大的人,特別容易在感情卡關?專家從原生家庭和工作性質中分析,階級制度真實存在〉,在風傳媒的瀏覽數37,516人次。

這三十七倍的落差,是來自標題不同,還是兩個平台的讀者基數不同?我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能肯定長文還是有讀者的。

✒訂閱制能獲利嗎?

訂閱的付費機制有兩種:

  1. 按月扣款,付費時可以讀作者的所有新舊文,不續訂時就都不能閱讀。
  2. 電子書:付一筆定額永久閱讀。

有的讀者很精打細算,等待專欄連載到後期才訂閱,付出一個月訂閱費看完所有內容就退訂。這不是令創作者愉快的事,不過這沒有犯法,市場機制也允許這項消費者權益。

要避免一次被吃乾抹淨,能夠讓讀者願意按月扣款,專題的內容必須有「時效性」,讀者一定要看最新的,舊資訊再爬也沒太大意義;這項議題能「持續滾動」,每周、每天甚至每小時狀況都會變。

能兼具「時效性」和「持續滾動」,不脫政治、投資等與時勢緊密連動的主題。

現在各陣營的政論都有他們的生產鏈,免費的資訊已經多到看不完,即使是老牌評論家,也未必能在網路上被付費訂閱。素人比較有機會切入的訂閱制,集中在「彙整能夠賺錢的資訊」,也就是解盤、區域市場研究、上市櫃公司財報解析這類。

教人賺錢就會有按月扣款的訂閱嗎?難。

我曾在《嫚速報》連載「如何做文字接案」三個多月,現在社會新鮮人的夢幻職業前五名,作家可是榜上有名,市面上另有許多專書分享如何當作家,加上我紮實的親身經歷,做訂閱一定有搞頭吧?結論是沒有。

「如何做文字接案」按月扣款的讀者始終都是1人,所以我發文感謝這位讀者,結束付費訂閱,把《嫚速報》轉為免費專欄,讓讀者知道我的關懷、我最近在讀或推什麼書。

如何做文字接案的經驗和很多主題一樣,有含金量,但不適合訂閱制。

《風塵群像》、《天篷權貴與他們的產地》的內容來自我的採訪所得與工作經驗彙整,幾乎沒有時效性,所以走電子書的形式,一次付費永久閱讀。

寫頂層社會的《天篷》訂價是399元,比寫底層的《風塵群像》299元貴一些,訂閱人次則是兩倍以上,可見富足華麗的世界更吸引人

試算《天篷》在訂閱上的獲利:

399-(平台服務費+第三方金流手續費+稅金)x 訂閱人數

大約是新台幣13到14萬元之間。

這個成績在《天篷》連載的那一年,是Vocus專題獲利榜的前十名。當年的前十名中,有八個寫投資理財。與財金新聞無關的兩個專題,一個是醫療保健類,邱品齊醫師的幸福美肌學院,另一個是《天篷》,前十中唯一寫人文社會主題的。

單靠訂閱能存活嗎?前輩認為非常難,我不能同意更多,很難只仰賴一個專欄的訂閱收益。

✒網路書寫的時代結束了?

2016年是我在媒體體制內的最後一年,我工作的周刊雜誌仍印紙本,裡面有許多意見領袖的專欄,每星期一頁900字,900字大概只夠把一件事情說好、寫出一些趣味。

當年都周刊有做市調,問讀者是為什麼訂雜誌?其中有選項是「名人專欄」,不過通常不會細問受訪者喜歡誰的專欄。

當讀者越來越習慣使用網路,每個產出內容的記者與作者,都要與點閱數、讚數、讀者留言直球對決。

網路書寫的時代沒有過去,而是現在有太多東西值得或吸引人的注意力,文字的競爭對手變得又多又強;拍短影音、影片、錄Podcast都需要文字腳本,文字要勝出,吃的是一整套專題的企劃。

不乏有人問我:既然《天篷》專題越過了生存門檻,得到一定的成績,為什麼不無止盡連載下去?

對於我這樣的個體戶,任何內容都要先有輸入,才有輸出。前期準備、採訪,寫作、閱讀相關資料各個環節,都要時間和資源,全力以赴連載一年寫了九萬多字,堪稱有始有終,我真心覺得夠了,我還有更想寫的故事。

當網路書寫的難度越來越高,想證明自己的創作能量,就必須經營自媒體,昭告天下你的關懷、你正在為什麼努力--這也是最疲憊的地方,用力不保證獲利、更不保證做出名堂,每次堅持和停損都是難題。

回顧紙媒時代,被邀稿就是肯定,稿件被刊登出來不管有幾個人讀,起碼有按字數或按頁數的稿費。但要建立一個回顧讀者、照顧許多記者與作者的媒體品牌,談何容易?所以媒體人和出版人常說:「想陷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陶曉嫚創作閱讀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