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老子》修養.維度

提綱


內在外顯特質各有不同,
深謀遠慮方為長久之道。


(原33章) 原文/白話

================================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看出別人能做什麼之人靠的是智力謀略,

認識自己能做什麼之人對事理清楚明白;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能夠贏過別人的人依恃自有力量充足,

得以戰勝自己的人強化改善己身弱點。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知道何以足夠的人臨事準備完善,

能夠堅定執行的人懷有志向信念;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不喪失立身居所之人憑藉著謀慮長遠持久,

死後仍不被遺忘之人歸因於作為影響深遠。

================================

智:智巧,聰明、識略。

富:備也,充裕、充足。

亡:消滅、消失。

壽:長久、長命。



詮釋


本章提及的八種才能可以區分為內外兩大類,顯露於外在表現的有知人、勝人、知足、久四種;屬於內在自持的是自知、自勝、強行、壽四者。以知人和自知為例,智巧謀略之人能看透他人的性格特質與實力水平,並以規劃計策謀略或識破陰謀詭計為其專長,然而卻未必有了解自我能力範圍的自知之明。倘若智力不足以達到知人的水平,仍然可以靠著學習修養而自知,即在理解自身特長、潛力、弱項和局限的前提下,從而最大限度地做到發揮優勢與避免劣勢的能力。

在「知」的維度上,除了上述的知人與自知二者,還包括了知足這項臨事準備的才幹。所謂富者備也,知道如何做好充足準備以防範於未然便叫做知足,而非現代人所理解的「感到滿足」。知足的難處在於:問題是什麼、問題的對策、對策的準備、準備的管道。首先是分析事況問題所在,並依該問題的重點所在擬定應對計畫,有了計畫才得以知曉需要什麼(項目)、多少數目(推估)與如何使用(訓練)。再來若缺乏適當入手管道,則將陷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且當準備的數量過少不足以應付實際需求,過多則形成不必要的浪費負擔,因此合理估算能力為其必要。以上便是實務不可或缺的分析與準備思路。

從「勝」的角度觀之,相較於他人只要某方面的力量足夠強大便能取勝,故曰「勝人者有力也」,因此致勝之道便在於發掘自身「有力」之處並擴大優勢,而非單靠一廂情願的盲目努力。過了這個階段,縱使勝過再多人也無法變得更強,原因就出在自身弱點上。因此所謂「自勝」便是克服己身弱點更上一層樓的過程,這道理在<致知篇.因果>稱為「守柔曰強」。

最後談長久之道,恆、久、壽三者屬之。行事能持之以恆須有確切的目標,面對逆境仍能持續頂風前行更要有堅定的志向,如此恆心耐力是謂「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便是不失立足之地,能時刻想好退路則不致於一敗不起,進而能以持久消耗形式尋求勝機,這得靠長遠思考的紮實功夫。壽指的是長期影響力,有些人事物一旦結束或下台便人間蒸發在世人腦海裏消逝無踪,有些雖然早已不在卻對後代子孫有著千百年的影響,如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屬之。壽的現象取決於平日修養作為,是追求於一時的吸睛表現,或著墨在長期的實質變化;<致知篇.同理>提到「脩之鄉,其德乃長」,即是說在鄉里的功續作為便可能被後人傳頌仿效;到了國與天下的層級,若能立下標竿榜樣其影響更是非同小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分篇章,定標題,擬提綱, 逐字句,明深義,通古今。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