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致知.因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提綱


因果之間有其必然,
獨立思考尋求解答。


(原52章) 原文/白話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天底下的事物都有其初始,

被認為是天下萬物的根源。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既然得知了源頭所在,

便能用以認知其後續的結果;

既然已知曉後果如何,

便能回頭護守出問題的原由;

如此終身不會發生危險。

塞其穴,閉其門,終身不勤;

啟其門,濟其事,終身不來。

阻塞隱蔽躲藏的穴室,

關閉向外逃離的門戶,

終其一生不會勞累

開啟躲避逃離的門戶,

每當有事就給予幫助,

終其一生還是不行。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勿遺身殃,是謂襲常。

要觀察細微之處才能夠「清楚明白」,

想守護己身弱點便著手「改善強化」。

運用思考的光亮,

重新回歸對事物的清楚認識;

不要給己身留下禍患,

正是所謂「從上到下整體運作正常」。

================================

母:根源、根本。

沒身:終身。

穴:人居的土室。

殆:危險。

勤:勞累、勞苦。

濟:幫助、救助。

不來:能力上不行,如「做不來」。



詮釋


凡事皆有起因,故曰:「天下有始」。種下了什麼因則結出什麼果,所以要得到現今天下之果必有先前天下之因。同理,若將「天下有始」當作是「天下母」,有了天下起源之後,自然當今天下的變化便是其結果,即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從起因可以推知結果,那麼也可以從結果來反推起因為何,因與果之間藉由思考雙向聯繫起來,稱之為「因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此二者乃用於論述無名的道和有名的萬物之間的關聯與差異,故不應與天下有始、天下母混為一談。

從因推知果的思考過程稱為預期或預測,即所謂「以知其子」,而實際發生的狀況則是「既知其子」。當預期結果與現實狀況相符,意即以知其子的結論與既知其子相同;若是預期結果與現實狀況有所出入,將出現以知其子不同於既知其子的情形。由既知其子(現實狀況)反向追溯原因,進而從問題源頭修復改善的過程稱為「復守其母」,又叫做「逆向思考」。

所謂「見小」就是觀察細微之處來找出問題,並釐清問題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用其光」指的是運用思考以尋求針對該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復歸其明」意味著對於整體運作已有了通盤認識與全面了解,進而「守柔」把脆弱之處補強改善,最終達到維持正常運作的「襲常」狀態。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正是不能輕易從外界得到幫助或者躲避逃離困難,才得以自我思考、訓練成長,其能力素養在日積月累下顯著提昇,終而行事用之不勤。反之若只給魚吃卻缺乏思考成長,結果肚子餓了還是一哭二鬧,造成一輩子也學不來、做不來的依賴性格。由於教育方式不同產生了終身不勤與終身不來的結果差異,此亦屬因果關係。

學會這套思考推論與反省方法,便能事先合理規劃以及避免一錯再錯,也正因為有了預期規劃、協作執行、查核檢討與改善修正的素養,所以能做到沒身不殆、勿遺身殃。


avatar-img
6會員
52內容數
一坐一席一草堂, 一撮佳茗一縷香, 一片道機一點禪, 一夫自品一坡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