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如何判斷結束一段工作關係?

在正職工作的情況下,並不會在剛入職時就知道這份工作將在哪一天結束。

更多時候,是因為被動因素而離職,好比公司有異狀,造成資遣,或者是工作環境高壓、與主管/同事不和、難有升遷/加薪的機會等等(而這些原因往往在離職信件中都被簡化寫成「另有職涯發展的需求」)。

屬於主動因素的情況,在自己過往看過的案例中其實是少數。

這裡的「主動」指的是員工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成長與發展,抱持著積極的意識,隨時都在留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在這個組織中發揮得當,而自己也因此能夠持續提升能力,有所成長。

是一個雙方互利共生、較為平等的合作關係,而非傳統,以時間換取金錢、具有高從屬性的僱傭關係。


最難的是覺察

雖然這麼說,我自己過往的離職經驗也有不少前述的被動情境。

說真的,在工作中,要能夠持續地對自己的學習成長保持高度意識,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壓力與工作量大的情況下,光是下班後就已筋疲力竭,很難有時間去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態,而時間一久,隨著彈性逐漸疲乏,自我反思的空間也會隨之壓縮。

我是直到工作四五年以後,才開始有定期反思的習慣,會去檢視自己在工作中的學習,去反問自己原有的能力是否有逐漸深化,甚至是到能夠指導他人的程度;也會問問自己有沒有學習到新的能力、知識與見解,不只是涉獵變廣,也要能夠把新的學習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或是融入原有的工作中。

當前述的情況,不如預期甚至是停滯時,意味著自己的學習成長趨緩。這代表著,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與公司的合作關係。


協助判斷的方式

然而,除了反思學習成長以外,也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幫助判斷,這段工作關係是否到頭了。像是:

  • 面對重複著類似的工作,會開始出現厭煩、負面的情緒。(補充說明:每個人追求的並不相同,如果你是喜歡高度規律、穩定的工作內容,那麼重複性的工作並不會成為你的參考指標)。
  • 公司裡的實習生、剛加入的社會新鮮人是否能做得到你目前的工作內容。(如果是,那麼意味著你所負責的工作範疇具有高取代性,隨著公司成長或是環境需求變化,你很有可能會需要新的能力與技術來為自己站穩腳跟)。
  • 在堅持努力超過兩年後,仍然不斷地面對失敗,卻鮮少有累積成就的經驗:很有可能顯示這個職場賽道與你的能力特質不完全匹配,雖然逆流而上看起來很有氣勢,然而未能夠順應並且發揮個人能力特質的工作,長期而言造成的損耗遠高過帶來成就感。


下一步

當你有以上任何一點的發現時,先說聲恭喜,因為你對自我的狀態和需求有所覺察。

在覺察到這些徵兆後,可以開始逐一地檢視個人的價值觀(整體來說,我最在意什麼?)、工作觀(我期待花費高度時間投入的工作是什麼模樣?),以及需要的學習與成長後,會得出一個結論,來幫助自己看看,距離這段工作關係的結束點大概還有多遠,是更接近終點,還是有更多東西仍在追求、累積的階段。

如果擔心當局者迷,也鼓勵帶著這些想法去找自己信賴的朋友,或者是 mentor, 職涯諮詢師聊聊,來幫助自己更好的梳理想法,剔除盲點。


總結

現在回頭來看,如果我有機會回到剛開始工作的那段期間,我會期待自己能夠更頻繁地反思工作狀態,甚至是在展開每一段工作關係的初始,便為未來的離開設定好一個門檻或是標準,來作為後續衡量工作轉換的重要依據。

我希望能為自己的工作保有更高的主導權,而不是順著環境的外部因素,來決定去留。

以上,與每個在工作中思索去留的你分享,

也在此與你擁抱,

祝福你時常處於符合期望的工作狀態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