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為成功之母」、「擁抱失敗」是職場裡的老生常談。但若你某天心血來潮想這麼做時,可能會不禁疑惑:怎麼樣才算「擁抱」失敗?每一種失敗我們都該欣然接受嗎?
那麼,《正確犯錯》能解開你的迷惑。作者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曾出版《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一書,推廣「心理安全感」此一概念。
在《正確犯錯》一書中,艾德蒙森從人們為何難以接受失敗開始談起,接著區分3種不同類型的失敗,以及該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並以應對失敗的4個基本方法作結。
艾德蒙森主張,失敗可說是人之常情(或天性),但不同類型的失敗絕不能摻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基本型失敗要盡可能預防;學會預測複雜型失敗,預防或減輕其影響;培養面對智慧型失敗的興趣。
開始討論之前,要先知道「失敗」是什麼。畢竟有一些行為是失敗的好兄弟,但它們不是失敗:
人們難以接受失敗的原因,你光憑猜測就可猜中一二。作者提出的三個原因分別是對失敗的厭惡、混淆了不同類型的失敗,以及對失敗的恐懼。
作者認為,人們厭惡失敗幾乎是出於本能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反應對早期人類來說,提供了生存上的優勢。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早期影響人類的威脅可能已經消失,但我們的情緒反應未隨之改變。更諷刺的是,作者認為這樣的反應恐怕會讓失敗愈滾愈大。解決方法是試著重新架構(frame)你遭遇到的失敗,或是對失敗採取正向歸因。
傻傻分不清楚不同類型的失敗就是這本書的核心。作者主張要分辨失敗發生的情境,是一致的(如生產線)、多變的(如外科手術室),還是不同尋常的(如科學實驗室),與之相對應常發生的則會是「基本型」、「複雜型」及「智慧型」失敗。作者認為我們該欣然接受的是最後一種失敗,前兩種則可採取策略避免或降低發生頻率。
對失敗的恐懼則與人際關係有關。人會盡量避免在他人面前出糗,更害怕因為失敗而被他人拒絕。解決方法是營造作者倡議的「心理安全感」,讓團隊成員願意主動舉報錯誤、甚至是在他們面前承認錯誤,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可預防的失敗,甚至是追求智慧型失敗。
作者在此特別提醒,追求「心理安全感」與「要求目標(績效)」並非零和遊戲。
智慧型失敗除了情境與其他兩種失敗不同,作者也給出了四大屬性:
①發生在新領域(換言之,不確定性高)
②讓人覺得有機會實現目標
③盡可能做足準備
④失敗規模極小化,但仍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作者在書裡提供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實驗,他稱之為「電子迷宮」。該實驗的設計是這樣:
想像你站在一個房間裡,地板上鋪上了一張大地毯,是由九排六個相同的方格組成。當你踩在方格上,要嘛發出響亮的嗶嗶聲,不然就是安靜無聲。你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和團隊成員在有限時間內,找出一條不發出聲音的連續方格路徑。
規則還包括一次只能有一個人踩在地毯上;當成員遇到發出嗶嗶聲的方格時,該成員就必須離開地毯,換下一個人;每當有成員踩到發出嗶嗶聲的方格,該隊就必須從頭開始;遊戲過程中成員不能交談。
作者分享大多數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通過迷宮,事後詢問這些學生在迷宮上猶豫要不要跨出步伐時,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我不想犯錯」。
然而,電子迷宮的情境就有如人們在生活中面對新的領域,踩到發出嗶嗶聲的方格屬於智慧型失敗,因為它為找出成功的路徑提供了資訊。在實驗中,每跨出一步也算是失敗規模極小化。
電子迷宮的目的是闡明創新的心理障礙,我們不喜歡前進時出現嗶嗶叫的方格,但沒有這些方格就無法創新。迷宮象徵著新領域,但受試者仍然覺得他們應該知道答案。
作者提醒,面對智慧型失敗時,我們應著重在其所帶來的新資訊,抱持著好奇心找出失敗的原因,對下一步的嘗試躍躍欲試。
基本型失敗類似於我們常講的「低級錯誤」——很容易發生,也未必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然而,這類失敗值得討論的原因,在於它提供了我們練習接受「失敗會發生」,並坦然面對現實的機會。
作者給基本型失敗的定義是:不確定性低、可預防性高,發生在你已知的領域且原因單一。其中,已知的領域因人而異。但「原因單一」就有許多討論空間。許多失敗可能第一時間乍看是單一原因,後續經過分析後,才發現有系統性因素在裡頭。
至於基本型失敗為何發生,作者認為與人為因素密切相關,包括疏忽大意、忽視、過度自信,以及錯誤的假設。「錯誤的假設」最令我有感,我們在熟悉的領域時,往往會仰賴過去的經驗,甚至會沿用這些經驗處理新事物。作者提醒,「基於證據不足或邏輯欠佳的錯誤假設,是基本型失敗的溫床」。
該如何預防此一類型失敗,作者給出了四種策略:
無責舉報與作者念茲在茲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關,白話來說就是營造一個讓人們能夠安心提出問題的環境。作者認為心理安全感既能實現無責舉報,也能被無責舉報所促成。
規範化落實在醫院,是我們最熟悉的。在台灣,醫護人員給藥時要落實的「三讀五對」即是一例。
作者認為,複雜型失敗是我們生活中日益嚴重的「真正怪物」——同樣是發生在當事人已知的領域,但原因多重且以人們不可預測的方式交互作用。
通常這類的失敗發生時,我內心都會納悶「怎麼可能有這種事」(但它確實就發生了)。作者在書裡舉的例子是美國演員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在西墨西哥州拍攝電影《魯斯特》(Rust)時,道具槍誤擊攝影師一事。
作者認為複雜型失敗在發生之前,通常會出現微妙的預警訊號,但往往遭到當事人忽略,而每個複雜型失敗其實都包含多個可避免其發生的機會。人們只要有機會修正其中一個問題,複雜型失敗就不會出現。此處的討論讓我聯想到「乳酪理論」,也就是每個嚴重事故背後都不是單一原因,而是多重原因在極端的機率下,串連而成。
作者認為應對複雜型失敗的難處在於,失敗未真正發生時,人們往往難以意識到或是低估了「模糊的威脅」。對策是環境或組織的設計要允許人們放大並評估微弱的預警信號,複雜型失敗才有被察覺,進而被預防的可能。
介紹完三種類型的失敗後,作者利用半本書的篇幅,說明我們該如何從失敗中學習,分別是自我覺察、情境意識及系統意識。
自我意識擺在首位的原因,在於我們必須改變面對失敗的思維。作者透過學術研究說明,當失敗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人們往往為了要捍衛尊嚴,因而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這也說明了,為何我們比較容易從他人的失敗獲取經驗。
改變思維的三步驟是「停下來、挑戰、選擇」——停止你原先對失敗情境不假思索的反應,挑戰你原先對失敗情境的預設,最後選擇一個對你而言,更為理性的反應。
培養情境意識,作者在此的舉例就是前面曾提及的「電子迷宮」。判別你正在處理的事情,其情境為何,有助於你預測失敗的機率有多高,後續又該如何應對失敗。以電子迷宮來說,當失敗發生在低風險情境時,我們應該試著享受實驗的樂趣。
作者在此將情境分為一致、多變及不同尋常,失敗則有基本、複雜及智慧型三種,因此可畫出 3 x 3的九宮格。因此我們可練習著自問自答:我在情境光譜中的什麼位置?什麼事情至關重大?
系統意識則讓我們能夠以巨觀的視角看待事情。「系統」在此指的是一組要素以有意義的方式組合起來,且整體發揮的效果,是大於部分的總和。
作者建議我們可嘗試詢問以下兩個問題,來培養系統意識:
①有誰和什麼事會因此受影響?
②現在這樣做,將來的後果會是什麼?
具備系統意識可讓我們明白,鮮少有失敗是完全由單一個人負責。但如此思考的用意不在於為個人卸責,而是讓人明白:我們都是更大系統的一部分,而系統裡有些關係超出了我們的預測或控制。
最後的最後,作者分享了4個基本做法,讓我們與失敗建立健康的關係:
①堅持:堅持你原先的想法並測試之(困點的點是,如何為堅持與固執劃下界線)
②反思:失敗發生過後認真面對它,從中汲取教訓
③負責:為自己造成的失敗承擔責任,但不要因此情緒崩潰,或限於自責、羞愧
④道歉:道歉時著重在你造成的後果,而非你原先的意圖
藉由作者的研究與整理,我們便能夠以更具系統且清晰的方式,看待不同類型的失敗,並採取不同的心態與策略來應對。固然,作者對事件情境的分類存在討論空間,仍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培養情境意識。
如同心理安全感的落實對組織而言相當重要,本書的諸多討論同樣也適合在組織裡實踐。你在組織裡若正好扮演領導人的角色,不妨試著營造一個鼓勵成員們正確犯錯的環境。
書籍資料:Amy Edmondson著、黃庭敏譯,2024,《正確犯錯:哈佛學者揭開成長心態的關鍵,分辨失敗類型與應對方式,駕馭不確定的未來》。台北:天下雜誌出版。
如果你有意購買電子書,且願意支持我繼續寫作,歡迎點此連結至Readmoo讀墨購買電子書。有你的支持,讓我能旅行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