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眼見不一定為憑

看了很多遍《你為什麼不開花》,很有童趣也令人深省,其中圖文關係更充分表現了繪本的許多特色。

封面看似已經破題「你為什麼不開花」,讀者清楚地知道小熊種的是一棵紅蘿蔔,但小熊搞不清楚,翻開書頁很明顯故事軸分成了地上與地下,這一線之隔,讓小熊完全不知道地下發什了什麼事,當然地下的兔子們也看不見地上小熊的世界,此時讀者便以全知觀點,同時能看到小熊和兔子們的生活。其實從封面開始直到故事結束,讀者知道的比故事角色知道的還要多,這也是繪本圖文共舞的一大優勢及趣味之處。


在他們彼此都不了解他人的狀況下,二條故事線一起前進,但文字敘述上全然以小熊第一稱來描寫,「我的花園裡有一株植物……」「我從來沒有種過這麼奇特的植物。」過程中,小熊每天為它澆水,用陽傘幫它擋住炎熱的太陽,他從來沒有忘記,在睡覺前對它說晚安,甚至教它「怎麼開花」,但是這株植物卻沒有反應。隨著每次翻頁,不難發現地底下的活動似乎比地面上精彩,再對比地上小熊的暖心表情及可愛動作,做為讀者的我們好想告訴小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更顛覆讀者的部分則是結局,原本以全知者自居的讀者,這下全被小熊的見解驚呆了,對我而言真是當頭棒喝。一路上看著小熊以他知道的方式用心照料植物,努力嘗試各種辦法,但他一直只看見地面上的事啊,小熊明明看到這株植物和其他的花長得不一樣,卻一直以相同方式對待,不但辛苦,最終仍是白忙一場。我們在面對許多人事物時,好像也是如此,是出於慣性?還是一種我執?從來不懷疑自己先前的預設可能不正確,到最後結果不如預期時,甚至覺得怎麼可以如此回報我?但小熊面對結果時又是另一種思維,看來趣味,卻讓一直習慣於「以為自己都知道」「以為我是為你好」的大人們,好好反思,我們的自以為,有時候換個角度看事情,真的是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


這本書也非常適合拿來親子共讀,可以想像小朋友們急著想告訴小熊他們所看到地底下的兔子與蘿蔔發生的事,想告訴他,那根本就不是花。地底下兔子的世界完全沒有任何文字敘述,正可以讓孩子發揮觀察力、創造力及表達力。


誰說繪本只是兒童讀物呢?同一本繪本大人與小孩都能讀,都能有所感受,我更想像著陪伴長者領讀時,他們像小孩一樣嘰哩呱啦地想表達自己看見知道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繪本中尋找生命省思,決定50+後的人生悠遊於繪本中漫步呼吸,遇見更多美麗的人事物。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