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棵樹聊天,聽他的人生哲學》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raw-image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問動植物溝通師春花媽,由於春花媽提到和動物們的對談,也有出一些書,才上網找她的書,看見這本植物溝通的書。


原來,植物像安靜的朋友,也像窺探者,都在觀察我們的生活。不是只有我們會觀察植物,植物也會反過來觀察我們,真是顛覆我的認知。


記得許多年以前,曾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一樁謀殺案,由於線索很有限,案情始終不明朗,後來有位研究人員,在做關於植物的實驗,意外發現測出植物也有類似人類的心電圖,於是請研究員來檢測被害人家裡的盆栽,讓嫌疑犯們輪流進屋,觀察盆栽的反應。


當兇手進屋後,儀器檢測到盆栽心電圖有劇烈波動,甚至葉片也微微顫抖,最後以此攻破兇手心防,俯首認罪。


春花媽溝通的植物們,也多是和她生活環境有關的,如家中養的、住家後山裡的、看到的植物照片,除了近處的可以肉身直接溝通外,千里之外的,還能以意識溝通,一起嬉戲玩耍(想像中,大概像作夢那樣有夢的身體,可以在大樹上爬來爬去),這種體驗,想來實體物質世界應該很難擁有,除非用科技刺激大腦相關反應區,激活某種能力,才能感受到那種神奇的體驗吧?


植物由於構造和動物不同,所以意識的轉譯也比較緩慢,有些植物對人類沒有興趣,要打擾它很多次,才會有一點點反應,由於春花媽很喜歡和樹們說話,在植物界中,很多樹都知道有個人類很喜歡找它們說話,好像它們之間有種神秘的連結網絡,可互通訊息。但也不是所有的樹,書中就有一棵遙遠沙漠中的巨大仙人掌,彷彿一生只有大地媽媽知道它的成長歷程。


看著春花媽去買生菜盆栽時,會一一問過生菜願不願意給她吃,然後才買回家,卻碰到一個生菜詐騙集團,說好給她吃,卻又故意長不好,讓她無法採收⋯


看她和睡蓮與荷花的對話,荷花說她無法像它們一樣用全身記事情,所以才要一直問,而且斷掉也不會長回去。看到這段覺得有點好笑😆


看到她和難得遇見的反應快的植物——石楠的對話,也很爆笑,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長了一整片草原的石楠,她問他:「聽說你很孤單?」被石楠嗆說他們都是整片長的,她一個人在那裡,她才孤單吧?說他們不讓別的植物生長,把土地酸鹼值弄酸,被回嗆說,難道那裡就都沒有其他植物了嗎?而且反問作者,是他們把土地弄酸的,還是土地本來就很酸?說他們能在這樣酸的土地上生長,還開出漂亮的花,不說他很厲害,還說他們難相處,是人類才難相處吧!並且以不屑的口氣懷疑春花媽的理解力🤣🤣🤣,真是好酷的植物!


植物不懂人類的專用術語,什麼蛋白質、細胞壁,要用像和兒童說話一樣淺白的話來溝通,即便是如此淺白的表達,有時卻有著哲學般的意味。


以下摘錄片段:


「植物死了還是植物,人死了還會是人嗎?——(麵包樹)


薜荔:「你感覺得出來,我新生的葉子跟等下就要墜地的葉子,有什麼不同嗎?」

我:「好像可以分得出來又好像分不太出來。」

薜荔:「那就是我們對生長跟死亡的感覺。」——(死生一體)


「我的小孩很容易死,我以前也是死很多次,很多時候等待自己死亡跟等著自己活過來是一樣的。」——(我的小孩也想要長大)


「⋯⋯人啊,是一種很急的生物,你們像是快要死的蟲子一樣,太想要完成自己的事情,不太顧慮環境中的其他。」——(樹朋友)


樹:「也因為你們以為自己怕痛又怕死,無法交換颱風所清理的能量。」

我:「所以你們都可以?」

樹:「我們本來都同體。」

我:「是我們分別了你我啊。」——(颱風天的樹)


石楠:「不是你們一把火一把火的燒我們,我們怎麼會想要更強烈的活下去,這裡誰不是被人類殺到更想活下去?」

我:「又是我們殺出來的活路啊。」

石楠:「我們不過就是另一種人而已。」——(難相處)


「所以你是說我們不想讓你們吃,所以我就長出不想讓你們吃的味道,我就是有毒對嗎?」

「對。」

「因為你們對我們來說『也有毒啊』,會傷害我們啊,所以我們不想給你們吃啊!」「所以你的意思是說,你們只會傷害不會幫助你們的?」

「我們只會『影響』會傷害我們的。」

「對呀,你們不可能傷害所有的昆蟲。」

「是你們才會不管我們是誰,要就都拔走,連土都拿走,你們才有毒。」——(誰有毒?)


還有其他許多有意思的對話,在此就不摘錄了,不過植物們透露出的訊息,有很多是和人類不考慮生物環境有關,讓身爲人類的作者,有時很難接話。


就春花媽的聊天觀察,植物們比較少有強烈的情緒,較多的是當下存在狀態的討論,由於兩種觀念差太多,有時彼此會有點無法理解的狀況,所以偶有植物會說「到底是爲什麼聽不懂啊?」不過偷偷說,其實很多我有聽懂耶,只是我感覺春花媽的某些執念太重,太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但有時對植物來說,事情就是這樣,硬是要去問緣由,就有點鑽牛角尖了。


比如她問一棵沒有葉子的樹,問他爲什麼不留葉子,樹回她「他們只是走了,不是他不留。」但她就一直執著於「『你的葉子』,你不留嗎?」問到樹下的草都忍不住插話說,他們也是葉子啊,有時長到樹身上,葉子就是葉子,樹就是樹,到底她是爲什麼聽不懂啊?


四季有時,生長有時,葉落了,有一天新芽會再發,時候到了,葉片就會落了,並不是樹不想留,而是留不住,樹只是接受了這個情況。而對人來說,有意識的死生只有今生一次,普通人沒有累世的記憶,所以對此生擁有的一切會有執念,「我的」就像是標示了「我」存在過的痕跡。我猜春花媽是用人類的邏輯投射到樹身上,才會疑惑樹爲什麼不留住葉子吧?


看了這本書,覺得植物也很有趣,像人一樣,有的像小孩一樣天真單純,有的很有個性,有的很冷淡,有些很有智慧。感謝春花媽,像特派記者一樣,讓植物們可以第一人稱視角出發,讓我們知道,原來,植物是這樣想的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laydee-avatar-img
2024/05/31
好酷喔!我們今晚都有一棵樹(手比愛心)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31
Claydee 看來我們都挺喜歡大自然😉
築夢人-avatar-img
2024/05/31
植物的心思也挺複雜的呢。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31
築夢人 也許不是複雜,只是世界觀有差異,加上一來一往的對話釐清與溝通,好像就變得不太簡單了吧?🤔
好有意思,春媽視角好有趣😊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31
林燃(創作小說家) 對啊,看春花媽和植物對話時頭腦打結滿好笑的😄
抱雲-avatar-img
2025/06/15
我能夠和動物溝通,就好像貓咪 在牠們身上你也會得到很多寶貴的東西。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15
抱雲 哦?那你和春花媽一樣,多一個管道認識不同種類的生物,很棒啊! 確實,在動物身上可以學到不同的東西😊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4/06/07
真是有趣的書,春花媽平常應該就有很多人生哲學,又愛碎碎念吧,才能出一本好厚的植物對話書。❤️ 謝謝喬宜思分享/摘錄金句,不知為什麼我漏看了這一篇。😄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10
陽台觀察者 因爲平常多是畫,難得有篇是心得吧?😆
avatar-img
喬宜思的觀察筆記的沙龍
65會員
179內容數
這裡收錄我的手繪、手寫作品,以及各類讀書心得,和早期部分極短篇,鋪展出極個人的創作及閱讀之路。
2024/06/22
這幾天慢慢在看《大武山下》,看到其中一小段: 「孤寂,是存在的本質。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52赫茲的深海鯨魚。九十四歲的老人跟十四歲的少女,孤寂感是一樣的,就好像只要是皮膚,割一刀就會流血。」 日前在想關於「孤獨」的事,心裡浮現莊子的無何有之鄉,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
Thumbnail
2024/06/22
這幾天慢慢在看《大武山下》,看到其中一小段: 「孤寂,是存在的本質。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52赫茲的深海鯨魚。九十四歲的老人跟十四歲的少女,孤寂感是一樣的,就好像只要是皮膚,割一刀就會流血。」 日前在想關於「孤獨」的事,心裡浮現莊子的無何有之鄉,覺得每個人心裡,都有這樣一塊不被任何人所了解
Thumbnail
2023/12/17
看到今天的《生命之書》,又覺得很有共鳴。 從ㄧ月看到十二月,每個月的主題都不一樣,這個月的主題和宗教、上帝、冥想有關,是我有興趣了解的部分,看了之後,和我的以往的觀察還很ㄧ致,難怪我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宗教體系。 以前年少時就好奇,如果爭戰的雙方都有宗教信仰,那神會幫誰?後來才明白,所有
Thumbnail
2023/12/17
看到今天的《生命之書》,又覺得很有共鳴。 從ㄧ月看到十二月,每個月的主題都不一樣,這個月的主題和宗教、上帝、冥想有關,是我有興趣了解的部分,看了之後,和我的以往的觀察還很ㄧ致,難怪我無法進入任何一個宗教體系。 以前年少時就好奇,如果爭戰的雙方都有宗教信仰,那神會幫誰?後來才明白,所有
Thumbnail
2023/12/13
昨天看完了愛瑞克的新作《內在成就》,彷彿坐在講臺下,聽他娓娓說明如何達到內在成就的方法,淺顯易懂,條理分明。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從説明何謂內在成就,到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循序漸進,讓讀者可以跟著章節一步步前進。 第一部分列出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差異。外在成就多是有形、看得見的表徵,如社經地位、收
Thumbnail
2023/12/13
昨天看完了愛瑞克的新作《內在成就》,彷彿坐在講臺下,聽他娓娓說明如何達到內在成就的方法,淺顯易懂,條理分明。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從説明何謂內在成就,到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循序漸進,讓讀者可以跟著章節一步步前進。 第一部分列出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差異。外在成就多是有形、看得見的表徵,如社經地位、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你知道植物也有意識嗎?而且也能和其他生物,甚至自然現象溝通? 前陣子看完這本有趣的書,讓我對於植物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覺得動植物溝通挺有趣的,還曾動念想學學看,但發現好像要花不少時間和心力練習,覺得目前沒有這樣的條件(畢竟興趣太多了),所以打住。 緣起是看了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節目中,訪
Thumbnail
本書是有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類書籍,下面列出一些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本書是有關於人生思辨的哲學類書籍,下面列出一些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讓你多了99個不同角度來看待事情,有效減少心靈負擔,使你可以心靈平靜地度過每一天~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讓你多了99個不同角度來看待事情,有效減少心靈負擔,使你可以心靈平靜地度過每一天~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最有感覺的其實應該是「放下」,把空間留給奇蹟發生,鬆開手,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性,享受當下。接下來將會分為四大部分跟大家分享: (一)自處、冥想與活在當下 (二)接受原始的樣貌(自己與他人) (三)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四)學會放下 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篇先跟大家介紹第一部
Thumbnail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最有感覺的其實應該是「放下」,把空間留給奇蹟發生,鬆開手,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性,享受當下。接下來將會分為四大部分跟大家分享: (一)自處、冥想與活在當下 (二)接受原始的樣貌(自己與他人) (三)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四)學會放下 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篇先跟大家介紹第一部
Thumbnail
聽聽植物的想法,也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
Thumbnail
聽聽植物的想法,也許會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是最近三個月閱讀起來最有感覺的一本書,封面寫著「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非常行銷手法的一句話,但是確實引起我拿起了這本書。 第一章【覺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心中真實感受到平靜,對於當下的呼吸、當下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滿足,作者在八歲時就體會到「正念」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是最近三個月閱讀起來最有感覺的一本書,封面寫著「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非常行銷手法的一句話,但是確實引起我拿起了這本書。 第一章【覺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心中真實感受到平靜,對於當下的呼吸、當下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滿足,作者在八歲時就體會到「正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