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多重面向》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詹明信
閱讀評分:3 / 5

💡前言

  班雅明是二十世紀德國重要思想家,其寓言式書寫、遊蕩者、辯證意象、靈光等概念,對後來的藝術、文化研究、社會學等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本書是美國文化研究學者詹明信,對班雅明思想的重新梳理和詮釋。作者將其概念加以匯總後,對其思想的核心、思想的政治性及反抗法西斯與資本主義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闡述。

raw-image


📌書寫的碎片化

  班雅明的文字方式以其具有寓言性質著稱。不過他的書寫卻相當碎片化,像是各種筆記的拼貼,畫面的蒙太奇跳接,以及性質互異的收藏品的羅列。本書作者詹明信認為,寓言正是一些混亂的碎片紀錄,用以再現世界的紛雜性與異質性。

  而這種碎片化的書寫,又與班雅明當時的社會有關。二十世紀初,德國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試圖讓人們服膺於它的統治,及其商品式的規格化、單一化與同質性。因此,班雅明試圖以非貫連的書寫表現他所認知的社會的多重面向,並展示其對資本主義體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斷裂」:透過異質性與資本主義體制拉開距離,分解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專注力和服從性。

  碎片同時也是一種經驗的再現。班雅明認為,經驗在時間裡充滿變化,其表達過程會造成重組。經驗與意向,存於期盼的時間裡,也就是經驗如何被重新詮釋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在此,經驗也就是不斷將概念吸納並轉化的過程,其特點在於作出區隔,製造異質性、非同一性,進而與資本主義決裂。

 

📌遊蕩者

  遊蕩者則是碎片經驗的載體範示。他們抗拒或被拒絕既定的社會職位,拒絕自身成為商品化,而成為一種「空洞的」存在。他們在城市遊蕩,瞥視並採集沿途景象,吸納外在世界,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觀點或作品。班雅明關於遊蕩者的討論,係以十九世紀中期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為案例,指出這位詩人如何再現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那種繁榮的殘破。他們試圖重新詮釋資本主義世界,進而開展出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世界。

  這在象徵層面無疑帶有反抗的浪漫情懷的想像。不過本書卻沒有告訴我們,遊蕩者的出現,背後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

  如果從社會學者布赫迪厄的觀點來看,這其實與當時高等教育擴張有關。在《藝術的法則》這本書中,他曾提到:十九世紀中期文憑過剩,許多青年學子被既定的社會職位拒絕,轉而流向文化場域,試圖從事藝術活動,藉此反過來拒絕社會秩序。遊蕩者的藝術風格,正是他們在文化場域中競逐位置與名望的一種策略,用以在其中反抗資本主義、反抗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父母,或反抗資本主義下的循規蹈矩的生活。

  不過這些藝術風格與其說是反抗,不如說更近似於一種逃逸,即試圖通過文化創作,從資本主義逃逸出來。它主要是在文化上帶有某種象徵性質的反叛,但對於勞工聯合起來反抗資本主義,卻不一定具有明顯的成效。

  但無論如何,資本主義與反對資本主義等各方勢力,也因此形成了對峙或抗衡的態勢。歷史就是這些動態。

 

📌星座布列的態勢

  然而歷史的分期並不是一種全面更迭,不是一夕之間直接從一個時代全面轉變為另一個時代。在轉變過程中,它必然包含著新舊交替共存的現象:新興勢力不斷進攻拓展陣地,保守勢力則設法防衛自己的陣地並隨時準備反撲。歷史不是一以貫之的連續線性進程,而是不斷處在異質紛雜的狀態。

  換言之,歷史是無時無刻的動態的發展,各種勢力在其中競逐折衝,形成縱橫交錯的關係,使得歷史充滿動態感與異質性。而這些勢力就如同星座布列的態勢,閃爍隱現、明滅不定、此消彼長,根據星辰所在的不同空間也產生不同的進展與面貌。每一個閃現明滅都可能衍生不同的路向。

 

📌辯證意象

  辯證意象就是一種路向的換軌器。它是班雅明提出的歷史概念,指的是一種對過往認知所閃現出來的意象。這種所謂的閃現,同時包涵著一種停頓靜止。詹明信對此特別強調,這種靜止並非後來被曲解的那樣是所謂的「歷史的停止」或「歷史的終結」。它更近似於一種暫停的定格畫面:在此,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思索並轉化事態的發展,因為每一個定格都可能開展出多重態勢與多重路向——特別是不同於資本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路向。一句話:在實體存在的限界,探索實體之間變革的分界線。彌賽亞將在此顯現。

  這種路向與分界尤為重要,因為它是班雅明的歷史概念的政治核心:反抗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政治與歷史觀。對班雅明來說,這意味著必須以「政治」觀點取代人們對過往認知的「歷史」觀點。過往的「歷史」觀點在此指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進程,資產階級式的意識形態,及其統治並貫穿於社會大眾的統一性或同質性。而「政治」觀點則是建構與資本主義區隔的歷史觀,包括革命、起義、反抗,開展不同的時空路向,進而破除資本主義的歷史連貫性。

 

📌靈光與政治

  靈光是一種形象光暈,讓群眾墜入其中,有時也在權力統治方面起了作用。靈光是班雅明思想的重要概念,它原先是一個與繪畫有關的詞彙,通常係指聖像頭部後方的環狀光暈,隱含一種宗教式的神聖性、偶像崇拜甚至是專斷性。靈光使藝術裹上一層神秘而崇高的神聖性,越是佔有這種神秘的崇高,越是能夠獲得支配的權力。

  後來隨著相機、攝影機與電影等科技發展,人們逐漸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因為機械讓藝術變得具有可複製性,去除了藝術的神秘化,即上層社會對藝術的壟斷,而讓人們對藝術能有不同的創造和詮釋。

  然而,資本主義流行化且單一化的商品,卻在某種程度上又使靈光恢復,讓人們從偶像崇拜變成了商品拜物教。而這種崇拜的狂熱,在法西斯主義達到極致。在班雅明看來,法西斯即是一種政治美學化,也就是對法西斯進行美學包裝讓其塗上靈光,進而使群眾入迷並對其高度崇拜。

  而為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美學化,班雅明認為,應該提倡大眾階級的美學政治化。在這個過程中,大眾不同個體對於各種事物將產出不同的認知和詮釋,其目的在於和法西斯進行斷裂,使法西斯的靈光失效,卸除其認知武裝。簡言之,班雅明提倡的大眾政治,即是以大眾的多樣性、異質性及其引發的反抗性,來對付獨裁的單一性、同質性及其施加的服從性。

 

⚡小結

  班雅明的思想歷來晦澀,許多詞句儘管能夠讀通,但卻難以會意,如何理解其傳達的意象,自然也是因人而異。這或許也是班雅明所樂見: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因為解除靈光的綑綁,不僅是去除統治階級的思想獨斷性,也是讓大眾由自己的意思去思索,進而創造各式各樣的認知與詮釋。

  對他來說,這也正是大眾的政治化,即透過異質性反抗資本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同一性,進而開展不同的歷史道路。至此,我們方能理解貫穿著班雅明思想的政治內核:反對資本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然而,資本主義至今早已進化,強調多樣性、多角經營。因此過於拘泥於單一和異質的對立,似乎未能切中資本主義的問題核心:階級剝削和支配、經濟週期危機。而針對這些問題,工人階級的聯合仍是反抗的關鍵。因此我們就不免好奇:只有異質性卻沒有組織的大眾,真的能夠反抗資本主義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階級是個日常問題,也是社會中歷久不衰的議題。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與界定?本書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整合各家社會學的階級分析,討論這些論點的邏輯、優點與侷限。
  卡西是一名青年,來到宜蘭經營瓦斯行。故事在他與瓦斯業同行、客戶及其家人的互動中展開,以不同人物的生命經歷為基底,各自向外輻射,在關係裡形成多重交集。書中描述瓦斯工人的勞動、職業傷害、瓦斯工人對職業與人生的想法、社會對瓦斯工人的觀感等問題,讓我們對瓦斯行業有重新的認識。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真正難受的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伴隨而來的恥辱,而是加害者不承認自己造成傷害。人之所以能忍受痛苦,是因為知道自己經歷了痛苦。當自己的痛苦不被當一回事,這種認知上的落差會導致更大的痛苦。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他只是同情地看待這一切,看著父權與上層社會的暴力,如何將人們染上暴戾之氣,連同他自己也被捲入其中。他承受,但不是原諒,只是沒有花時間再去追究。   於是故事也由此帶出問題:暴力的惡性循環究竟如何終止?如果生命是一種在時間裡的完成,那麼,剝奪時間不也是相當於剝奪生命?
  階級是個日常問題,也是社會中歷久不衰的議題。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究竟該如何理解與界定?本書試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整合各家社會學的階級分析,討論這些論點的邏輯、優點與侷限。
  卡西是一名青年,來到宜蘭經營瓦斯行。故事在他與瓦斯業同行、客戶及其家人的互動中展開,以不同人物的生命經歷為基底,各自向外輻射,在關係裡形成多重交集。書中描述瓦斯工人的勞動、職業傷害、瓦斯工人對職業與人生的想法、社會對瓦斯工人的觀感等問題,讓我們對瓦斯行業有重新的認識。   
  本書首先簡單回顧法國歷史,並將甜點視為上層社會與國家的文化戰略,進而考察甜點對於不同階級群體的意義,以及歷史與社會變遷與法國甜點之間的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Thumbnail
本書雖然是班雅明的傳記,但有一大半部分是在介紹班雅明理論思想的發展,所以本書也可以視為班雅明理論思想的完整介紹。作為一個以散文與評論而出名的文化理論家,班雅明並沒有很明確與有系統地闡述他的理論概念,也就是說沒有把它的理論學術化,他的許多想法散見在不同作品片段中。加上他特有的辯證史觀與常採用的蒙太奇
  來自猶太教世界觀的「復原返本」(apocatastasis),在班雅明的歷史哲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復原返本,是「每件事每個人的回復」,包含了惡魔和地獄的所有的回復。稱作「返本」,顯然意味著並不是要開創出全新的局面,但是這種回復,卻也不是要回到完全的舊有的過去,而是在這之中帶著新的刻痕。
Thumbnail
📍班雅明哲學最具威力、意想不到的回馬槍 那連老師都覺得最魔鬼、最殺得我們措手不及的結論。 班雅明早在一個世紀前預言,而現在再次穿越時空,在我們耳畔呢喃、叮嚀: 「你以為我只是一枚自視甚高的文青,在寫德意志悲苦劇的世界和人們嗎?你們錯了,我寫的是...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適才看到有人讀了新出的中文譯本《班雅明傳》,摘錄書中內容:「短短幾個月內,德國流失了它的作家、詩人、演員、建築師、畫家、導演和教授。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有過這樣的文化大失血。」我對這句話沒有任何意見。不過這倒是讓我想到了一個事情: 有的,在班雅明從德國流亡以前,不久前有另一個國家遭遇過同樣的文化悲劇。
Thumbnail
本書雖然是班雅明的傳記,但有一大半部分是在介紹班雅明理論思想的發展,所以本書也可以視為班雅明理論思想的完整介紹。作為一個以散文與評論而出名的文化理論家,班雅明並沒有很明確與有系統地闡述他的理論概念,也就是說沒有把它的理論學術化,他的許多想法散見在不同作品片段中。加上他特有的辯證史觀與常採用的蒙太奇
  來自猶太教世界觀的「復原返本」(apocatastasis),在班雅明的歷史哲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復原返本,是「每件事每個人的回復」,包含了惡魔和地獄的所有的回復。稱作「返本」,顯然意味著並不是要開創出全新的局面,但是這種回復,卻也不是要回到完全的舊有的過去,而是在這之中帶著新的刻痕。
Thumbnail
📍班雅明哲學最具威力、意想不到的回馬槍 那連老師都覺得最魔鬼、最殺得我們措手不及的結論。 班雅明早在一個世紀前預言,而現在再次穿越時空,在我們耳畔呢喃、叮嚀: 「你以為我只是一枚自視甚高的文青,在寫德意志悲苦劇的世界和人們嗎?你們錯了,我寫的是...
Thumbnail
作者: 柏楊 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5月 第一版第一刷
Thumbnail
📍哲學與心理學 當天講課的主題是班雅明的著作:「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應屬老師講解,從波特萊爾,並且同時也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部分, 特別從「超越快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這兩本書中談到死亡驅力、死亡本能的慾望等等內容,先是從人類大腦皮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講者:潘少瑜(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3.11.22 1.不同於班雅明〈譯者的任務〉中認為,譯作要忠於原作,潘少瑜老師則認為,譯者會受社會文化規範影響,不可能完全忠於自己。 2.語言是有機的整體;翻譯是將客方語言(外語)與主方語言(母語)的不同脈絡,視為一個整體的脈絡,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