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提不起勁•*““*•.¸

失落loss。哀傷grief。哀悼mouring。

所謂的失落(loss)指的是一個人被剝奪、失去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關係,具體而言可能是失戀、離婚、父母離異、退休;抽象而言可能是名聲或需求。而哀傷(grief)是個人對失落的反應,不願意去放棄標的物(愛人、親人、物件)的反應。哀悼(mouring)則是指對失落的調適歷程。

人在經歷哀傷反應時會隨著個體差異而有不同的樣態,可能會存在著關於失落背後所衍伸的議題。因為失落的議題是相當細緻,而往往我們會將失去作為一種需要調適的歷程,而忽略了我們可能在調適之前早已存在的個人議題,進而導致在哀傷反應時,對於我們會對失去產生防衛機轉,或因現實環境而有悲傷困難(對於死亡的陌生、缺乏面對死亡的經驗、缺乏足夠時間哀悼......等等)的狀況發生。


提不起勁

而當失落歷程未調整好,可能就會產生病理化的複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反應。

在成長過程中,有些人會在人生關鍵時間點、重大生命事件遭遇更嚴重的提不起勁,卡關在一個持續無力的狀態。

人生詭譎,有起有落。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我們的頭腦與身體也處在變動之中。

沒有人,可以永遠維持不變,不管是外觀的年輕,或是頭腦的高效能運轉狀態。在人生某個時刻,我們可能會遭遇到一種「提不起勁」的感覺。

有些人會覺得這種「提不起勁」的感覺不正常。然而,提不起勁,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心身反應,絕對不是不正常的事。生命中有衝勁十足、如同旭日東昇的時刻,自然也有腦力、心力或體力耗竭,整個人懶懨懨,提不起勁的時候。

有些人可能曾經有過疑問,提不起勁究竟是發生在心理(頭腦)上或是身體上的呢?

事實上,排除宗教層次的靈性觀,人類的心靈是頭腦運算的結果,心理(頭腦)或身體之分別,只是人為定義下,非科學性的區分方法。在臨床實務上,頭腦與身體常常彼此影響,分不清楚也完全正常。

這種生命的變化,更明確的說,是我們頭腦與身體的變化,除了可能受到後天營養健康狀況(例如營養不良、營養不均衡、營養過度等)或生理因素(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賀爾蒙缺乏)影響外,同時和個人的發展歷程、壓力負荷容量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氛圍有關。


一般人所描述的「提不起勁」,其實是一種想像。很多人以為他們的困擾來自於「提不起勁」本身。然而,一般人所描述的「提不起勁」,可能指的是「提不起勁」延伸出的評價。

真正困住人的,其實往往不是「提不起勁」的感覺,而是伴隨的自我批判他人批判自我比較和人比較等比較性思緒與負面觀感。

這些關於「提不起勁」的負面觀感,本身是社會建構下的想像。除了社會或人際對這四字的聯想,影響我們對這四字認知與感受的,更多來自於我們自我內化的標籤。在這種標籤底下,除了有身體差、壓力大、個性脆弱、無能,還有各式各樣被賦予的意義。

然而,提不起勁真的和這些標籤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有所關係,大部分是錯誤套用名詞的結果,甚至有時候,是「相信」所造成的錯誤歸因。

因為,在人類心智運作上,「相信」與「想像」本身就足以帶來力量與影響
困住我們自己的,有時候來自我們自己的想像思考。

「失落」這件事,屬於生命的自然循環。
所謂生命,就是在不停的遇見、失去與離開之間前進

克服想像──順服自己遊蕩的心

我們是真的提不起勁嗎?
在感覺到自己疲倦,腦中冒出提不起勁的念頭時,我們要先停下來、呼吸沉澱,觀察一下自己真正的狀態。因為這種感覺可長可短,

    • 有時候可能是一場錯覺,
    • 有時候是連續熬夜缺乏足夠休息,
    • 有時候是我們過度透支腦力出現的警報狀態,
    • 有時候是我們在抗拒某些失敗或困難,
    • 甚至有時候──我們只是單純不想面對或解決某些問題。

面對我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想法,我們必須先學會觀察。將這些素材分門別類放好,而不是隨便羅織一段故事套在自己身上。不管是情緒、感受、想法或是我們的行為,其實任何兩者之間可以是沒有「關係」的。

因為,對於我們的頭腦,情緒、感受、想法都只是一些神經訊號,彼此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我們自己賦予與編織的,部份源自於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的體驗與模仿。

我們也必須學會順服自己,不是順服他人的意願,也不順服自己的懶惰。我們要順服的,是自己遊蕩的心,浮離於各種擔憂、眷戀、可能性之間,如同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蕩,無處不停,又無處不是的感覺。

那一種感覺,其實跟思緒的內容沒有甚麼完整的因果關係,是一種無以為聲、難以描述的感覺。而所謂的順服,必須透過接納自己各種衝突的內在感受與情緒;接納情緒的過程,必須要有接納(Take)感受(In)釋放(Out)三個步驟。


不要隨身攜帶那個包袱

寬恕不是讓對方擺脫困境,"寬恕就是不要隨身攜帶那個包袱
這是您可以為自己做的事。這是關於你放下憤怒和痛苦,過著平靜、有意義的生活。

我們可以愛和想念一個人,我們也可以對他們生氣,可以在精神意義上面對他們。這是一種你與那些逝去的(有糾葛的人-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一種溝通、聯繫、清算的方式。

你的寬恕之旅需要決心和毅力——無論你是在努力原諒自己,還是想方設法原諒已故的人。

不克服艱難的情緒會導致“更複雜的悲傷,充滿焦慮、抑鬱和身體疾病。

儘管短期內看起來很痛苦,但從長遠來看,"努力釋放自己或其他人,是療癒之旅的一部分。


穿越後...才能包容

當我們對自己有很多同情心時,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人,成為有缺陷的人。
我們可以包容其他人也有缺陷。
當我們對自己有同情心時,我們可以對他人有更多的同情心。

在某種程度上當對自己的脆弱或犯錯或任何類似的事情感到安撫,因此,當我們為自己這樣做時,我們也能更好地為其他人這樣做。嘗試自我同情練習。我們必須愛自己,想方設法地(有指導的冥想很棒!),給自己一些愛和理解你有這些感受的事實,同時想方設法理解傷害你的人是個人,是有缺陷的。

消除憤怒。剝去傷痛,坐下來接受它——讓你自己感受並承認它,並為它哭泣。 生氣要容易得多。它讓你覺得你可以做更多,因為它更注重行動>>當你讓自己沉浸其中時,你就可以穿越它,完全擁有你的痛苦。

感到難過——只是坐在那裡感到難過——很糟糕!。 在你真正讓自己感受到並表達你的痛苦之前,試圖原諒某人是無效的。請記住,時間確實可以治癒傷口。讓時間流逝。這是一個奇蹟。如果你回顧你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變得如此平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