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治療札記5】面對失落,我才體會到我渴望的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這麼多種類的失去,族繁不及備載,很可能都是創傷個案曾經歷的失去。

      面對這麼多的失去,有時很殘酷的是:很多失去的東西,就是永遠不可逆、無法復原也找不回的,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所以,創傷治療的過程,常常都會漸進式地練習著去面對過去種種的失去,並進行足夠深刻的哀悼。有句話叫做「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我們常常是透過失去,才會更意識、更感覺到:原來這個東西對我來說這麼重要!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光是要面對失去,真實感覺到「我失去了什麼」,這件事情就已經很不簡單了。試想,如果今天你進到晤談室,諮商師陪你聊了一段時間,你越來越能體會到在創傷事件過後,你對人就是不信任,難以相信人,也就是「失去信任」的意思。隨著這個體會越來越深刻,本來你晤談前是沒有發現這件事的,但晤談後,你發現了,對你來說,這樣的發現會是什麼感覺呢?對有些人來說,會因為這樣的發現感到更失落,更覺得自己人生陷入愁雲慘霧,覺得自己因為創傷而失去太多了;對有些人來說,則是不太意外,因為自己本來理性上就知道自己不相信人,只是透過晤談,更證實或更體會到這種「不信任人」的感覺罷了;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恍然大悟,更清楚知道:原來自己不喜歡跟人相處,常跟人保持距離,習慣獨來獨往,原來跟自身創傷的背景脈絡有關啊!可能他也因此更了解自己何以長成現在的自己,反而更了解自己,更鬆了一口氣。當然,以上是虛擬的案例,很可能實際的個案與情境會有不同的心情。但整體來說,我想表達的是,當你開始面對「失去」,你內在可能會經歷各種複雜的心情與反應,光是這樣的過程,就讓人不太舒服,因為人性上我們都是趨樂避苦,很少有人會在開始面對失落、面對痛苦時,還說:我想多感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也很難在面對時,感覺自在或坦然吧!我們多少都會想要降低失落感,或者甚至逃開,不想面對失落,不想去看自己已經失去了什麼,也不太想去體驗那種失去的不舒服感受。

那,既然面對失落這麼不舒服,我們幹嘛這麼辛苦,還要透過心理諮商與治療面對創傷後的種種失落呢?簡單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唯有面對失落,我們才更可以體會到我想要得到的東西是什麼,我渴望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就更能設定人生目標,去努力得到自己渴望的東西,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或人生願景邁進。因為我本身是伴侶諮商師,也長年接觸親密關係暴力、婚姻暴力的議題,來談的個案常會在晤談中提到自己感情中或婚姻中碰到哪些傷害,會大量接觸「關係創傷」類型的個案,所以我就舉我的實務經驗中,看到的曾經經歷「關係創傷」個案的治療歷程。例如: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在經歷過另一半對她的精神暴力過後,很可能她會感覺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失去自由與對很多事情的自主決定權,然而,當她能夠徹底地感受到自己在關係中「已經失去了」自由與自主決定權,她才可以在往後的治療與人生中,慢慢往「未來我要重拾自由與自主決定權」的方向走,因為這正是她所渴望也失去的東西。當她可以開始意識到、感受到「我過去失去了自由與自主決定權」時,也意味著她正在面對、接觸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就能在往後的人生中,看看有沒有機會為自己做些什麼、改變原先的行動,才能去滿足自己的渴望,或去補償、安慰過去受了傷、沒辦法自由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己。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面對失落,很可能過程會不舒服、也不容易,但也讓我們能夠透過「我失去了什麼」的線索找到我們內心的呼求與渴望,讓我們人生可以重新開啟新的方向,讓我們知道「我想要重建/重拾/重新得到什麼」,讓我們心中黑暗、迷茫、混亂的角落射進希望之光,導引我們的未來能朝著光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70會員
288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所有的創傷個案都會經歷失落歷程。失落,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失去」,失去與人、與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心理健康、失去身體健康、失去感覺、失去掌控感、失去記憶、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失去統整的感官經驗、失去自我感、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現實感、失去語言功能……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