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關於「建構式數學」

數學是需要記憶的,但記憶不是數學的全部,理解和應用才是。

這是格友咚咚的思辨學堂的文章。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建構式數學」的文章。

內文如下:

有好友問我對「建構式數學」有何看法?

其實,我對傳統式和建構式的教法,沒什麼意見。各有利弊。

我比較在意的是:一定要孩子用「建構式」的做法,否則就拿不到分數。

不是要孩子、家長,別太在意分數、成績這事嗎?

這做法,最多用到小學三年級,還不是得另外學直式、橫式?

「九九乘法表」現在都堅持要用「理解」,不要用「死背」的方式。「堅持」的結果,就是有學生到了國中,「九九乘法表」還一直背錯的。

我舉個例子: 小學三年級,有個「兩步驟加法」的單元,這對學過珠心算多年的孩童來說,是再輕鬆不過的。可能題目才念完,他下一秒鐘,答案就出來了。

可是,我可以保證,這拿不到任何分數。

稍微負責任點的學校老師,會在旁邊註記:要寫計算過程。 要不要順便告訴學生,他學了這麼多年的珠心算,是白學的,是不被允許的。

齊頭式的教學,是我們台灣教育最令人詬病的地方。

「建構式數學」的原文叫做 Reform mathematics 。

Reform 這個字有“改革”的意思,主要是跟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傳統式數學) 做出區隔。

要“改革”,我沒有意見,但若把它視為唯一做法,我就無法接受了。

我反而覺得「背」是最直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最“偷懶”的方法。並沒有所謂「先苦後樂、苦盡甘來」的概念。反而“理解”,需要更多的時間。它需要更多“基礎”在。


2020.08.17 於臺南永康住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