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試讀分享]微壓力

各位有過一段記憶模糊的時期嗎?我一年前的記憶就是模糊不清的。

當時我剛加入新的團隊,團隊成員都很好,但我總是難以融入。團隊中習慣將他人的失誤拍下來傳到群組,並加以告誡。其中有一名成員,情緒表達非常直接,只要事情進展不順利就會發脾氣,也常常對成員們訴苦,他在群組裡也很常「抓戰犯」,非常勤勞且字字句句都很不客氣。成員們好像不在意,照樣跟他互動聊天,也不在意群組裡的互動模式。當時的我不斷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是正常人,無法像他們一樣生活,加上初來乍到,需要學習新的工作模式,讓我每天都感覺喘不過氣。

我每天都過的渾渾噩噩,工作也做不好,人際上也出了問題。最終,我無法再撐下去,過了一年半後,我退出了那個團隊。

過程中,我所經歷到的就是「微壓力」。微壓力是微小的瞬間壓力,存在我們個人及職業生活中,它與一般壓力不一樣,不會被大腦偵測到,也不會引發「戰與逃」反應,因此難以被察覺。 但是它會不斷累計,在我們生活中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一、兩個微壓力就可能引發數小時或數天的漣漪效應,會影響記憶能力、身體健康,甚至會波及家人、朋友。


本書將常見的十四種微壓力分成三個類別,包含「耗竭個人能力的微壓力」「消耗情緒儲備的微壓力」「挑戰身分與價值觀的微壓力」,在每個類別中會描述及分析微壓力的來源,並提供解決之道。例如在團隊中,為了避免角色與優先順序不一致,要先和團隊成員一起確立目標及每個人的工作,會議結束後可以寄電郵重複提醒目標、時限及工作,避免每個成員對目標的想像不一致,導致負責人要花額外心思修正及彌補。

二手壓力也是微壓力的來源之一,有研究顯示,光是看一個緊張的演講者發表,就會讓觀眾的皮質醇(壓力膽固醇)上升。因此,光是待在經常散布壓力訊號的人旁邊,就會消耗我們的創意,減少工作動機,我們甚至會將這個壓力內化後,再轉傳給其他人。為了避免微壓力影響我們的生活,書中提出許多方法,包含消除自己的壓力、以同理心待人等,但我個人的建議是-離那些人愈遠愈好。


微壓力影響生活甚鉅,為了控制好我們的微壓力,書中提出三個建議,包含「選擇兩三個能抵擋(改變)的微壓力」「減少對他人造成微壓力」「超越某些微壓力」。其中「超越某些微壓力」聽起來很模糊,卻是我最喜歡的建議。

為了超越微壓力,我們必須善用人際連結的微小時刻 。曾聽過一句話:「朋友貴在精,不在多。」但是有研究指出,單單一、兩個朋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加多元的人際關係,包含朋友、家人、同事、社團同好(如方格子)等,多元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供廣闊的視角,幫助我們重新看待自己及世界,也能抵抗無可避免的微壓力攻擊。

這個建議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它跟我的過往經驗有所衝突。我是個有人際互動潔癖的人,我也不是沒朋友,但我覺得知心好友兩、三個就足夠。後來我發現,感情再好的朋友也無法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那麼我身上的微壓力何去何從呢?或許,該好好思考,如何建立新的生活模式,以及如何整頓身邊的微壓力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