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投資中的心理帳戶:理解與誤用

最近去翻到一篇在這篇PPT的討論,冰律提到了行為經濟學中特別的心理帳戶概念,並且反駁了另一篇大仁哥文章對此概念的錯誤理解。

冰大認為大仁哥那篇文章將心理帳戶的概念錯誤地應用在了股票投資回報計算中,下面來點整理文章重點的解析。


心理帳戶的概念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這一概念指出,人們在做經濟決策時,會將支出和收益劃分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中,這些帳戶會影響他們的消費和投資決策。


文章中的主要觀點

不同的心理帳戶分類

  • 勤勞帳戶:例如,辛苦工作所得的薪水,會被歸類到“勤勞”的帳戶中,人們會精打細算來使用這部分錢。
  • 獎勵帳戶:例如,年終獎金會被歸類到“獎勵”帳戶,花費時態度會比較輕鬆。
  • 天上掉下的禮物帳戶:例如,中獎的錢會被歸類到這個帳戶,人們更容易隨意花費。


心理帳戶如何影響決策

舉例說明:如果在去看電影的路上弄丟了價值500元的電影票,人們可能會覺得不去看電影了。但是如果是弄丟了500元現金,卻不會改變去看電影的決策。這是因為電影票和現金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中。


心理帳戶對投資的影響

心理帳戶會影響人們的投資決策,這是因為人們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創建不同的成本帳戶。


具體例子

兩個人在不同時間點買入中華電信的股票:

  • 2022年初買入100元:這個人看到年底價格跌到70元,會認為自己虧損了30元。
  • 2012年買入10元:這個人看到年底價格跌到70元,會認為自己仍然賺了60元。


這兩個人在計算報酬時,基準點不同,因為他們的成本心理帳戶創立時間不同。這導致了對於同一現價70元的股票,他們的投資回報感知是完全不同的。


市場觀點

市場不在乎投資者的心理帳戶,只在乎現在的價格。

市場只會根據現價來進行結算,而不考慮投資者的成本是多少。這意味著不管你的成本是10元還是100元,市場現在的價值是70元就是70元。


反駁與批評

  • 過度複雜化:批評方認為,將心理帳戶過度應用到投資報酬計算中,會使得本來簡單的計算變得過於複雜。投資回報應該根據實際投資的金額和最終賣出的金額來計算,而不是通過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評估。
  • 行為經濟學的誤用:行為經濟學的主要目的是證明市場存在非效率性,使得擇時套利成為可能。將其用來護航被動投資(如大盤ETF)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行為經濟學強調的是人類的非理性行為,而不是市場的有效性。


總結

通過解釋心理帳戶的概念,並舉例說明其在消費和投資中的應用,指出了錯誤應用心理帳戶概念的問題。

強調心理帳戶雖然能幫助理解人們的行為,但在投資回報計算中應該依據實際的投資金額和賣出金額,而不是通過不同的心理帳戶來進行複雜的算報酬方式。

心理帳戶的影響在於它能幫助投資者理解和應對市場波動,但投資回報的計算應該簡單直接,以實際的財務數據為基礎,而非心理帳戶。


參考資料

存股獲利的迷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