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牛軋糖的由來

    raw-image


    「牛軋糖」不會太甜,又不黏牙,是大家喜愛的糖果。可是何以名之為「牛軋糖」?一般人往往不甚清楚。

     

    相傳明代浙江考生「商輅」,某夜夢見自己跪於文昌殿前,祈求文昌帝君保佑考試順利,供桌上備有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麥芽糖。這時文昌帝君突然顯靈,對著供桌,手臂一揮,只見供桌上的花生自動去殼,一一飛入麥芽糖中,成了花生糖,而花生糖瞬間化為數頭牛隻,朝他飛奔過來。就在此刻,「商輅」夢醒了!他想,此夢似乎意有所指。解夢者指出,「筆墨紙硯」加上「花生」,代表「生花妙筆」,對於科考,這無疑是大利多。至於花生糖變成牛,朝他奔來,象徵「擁有智慧」。總之,對考生來說,這都是好兆頭。「商輅」聞之大喜,乃命家僕取米穀和麥芽糖,仿夢中情境,加入花生,製成硬糖,並且刻製版模,將之壓成牛狀的花生糖,與家人、親友、鄰居一起分享。

     

    後來,「商輅」正式應考,似乎屢蒙文昌帝君庇佑,結果連著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都榮獲第一名,即解元、會元與狀元,「商輅」可以說是明代八十九位狀元之中,唯一「三元及第」者。「商輅」衣錦返鄉,大量製作前述的牛狀花生糖,向文昌帝君還願,表示由衷的感謝。此後,「商輅」官運亨通,曾任吏部尚書兼大學士之一品官。久而久之,其他考生為祈求自己有著跟「商輅」同樣好的考運和官運,就效法明代「商輅」,以花生糖祭拜文昌帝君。茲因典故中有「牛」,且「商輅」之「輅」,讀「一ㄚˋ」,有「迎接」之意,故名之曰「牛輅糖」;又因「輅」與「軋」同音,「牛輅糖」逐漸寫成「牛軋糖」。「軋」另有一音為「ㄍㄚˊ」,一般人訛讀為「ㄗㄚ」,如今將錯就錯,「牛軋糖」的「軋」大部分人都讀成「ㄗㄚ」矣。

     

    「牛軋糖」原本風行於浙江,其後流傳至中國各地,包括廣東。到了清代,西方傳教士來華,亦將「牛軋糖」帶回歐洲,加入奶油、蛋白、奶粉之類,成為法國知名的糖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五○年代之後,有人自香港將「牛軋糖」引進臺灣,深受歡迎,於是臺灣由北而南也都有生產製造「牛軋糖」者,最常用於年節或婚慶。其實,按「牛軋糖」的典故看,考生吃「牛軋糖」是最吉利的了。考季來臨,文昌帝君的供桌上,除了蘿蔔(好彩頭)、芹(勤快)、蔥(聰明)之外,準備「牛軋糖」似乎更符合祈求的本意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