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癲瘋」,永遠的「巔峰」
這裡我會分享我在股癌 Podcast 中學到的投資見解與想法,讓我們一同踏上投資不歸路,前往投資巔峰!
在上週四和週五,市場出現了一些回調。對於這種現象,投資者不必過於恐慌,因為這樣的調整對市場的健康發展是必要的。
以台股為例,網通類股的表現再次亮眼。在資金外逃初期,通常可以觀察到資金流向的跡象,這也可能預示下一波市場的共識點。網通類股在Cisco的法說會後已經確認了底部,隨著復甦機會的增多,該類股逐漸受到投資者青睞。此外,MCU(微控制器)也開始吸引法人的注意,這類股之前被長期低估,但近期也有資金流入的跡象。
市場上熱議的事件之一是美光後里廠失火。每當記憶體廠發生問題,股價通常會上漲。然而,這次失火事件影響不大,疏散後員工很快返回工作崗位,因此對HBM或DRAM供應的影響有限。此外,美光最近還面臨其他問題,例如供應給某大晶片商的HBM3E在驗證過程中出現問題,可能需要承擔賠款(過去發生的事件)。
近期市場上出現了關於NVIDIA與Microsoft之間的爭議。根據Information的報導,這些爭議已經上升到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的層級。主要問題在於Microsoft認為NVIDIA在規格和相關服務上過於限制,使得他們希望能夠保有更多的自主性。
雖然表面上看,這可能意味著Microsoft在NVIDIA架構上的選擇會變得更加自主,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大多數雲服務提供商(CSP)仍然會通過分散風險的方式進行資源分配。例如,他們會部分使用NVIDIA的伺服器,部分使用自家開發的ASIC,並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此外,他們還會扶植AMD,主要目的是利用AMD與NVIDIA之間的競爭來壓低NVIDIA的價格。
從供應鏈的觀察來看,AMD正推出一系列新產品,例如300X系列,後續還會有325、350、375以及400等產品。隨著技術的進步,AMD還會推出垂直整合的伺服器架構,例如1U和2U的設計。這些產品都緊跟在NVIDIA之後,被視為市場上稱職的第二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於AMD的375產品寄予厚望。該產品預計在2025年第三季度量產,可能會有小幅延遲至第四季度。CSP也參與了AMD的軟體設計,使得這些產品在使用上不會太差。AMD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在於軟體支援性不足,硬體方面也有一些可靠性問題,但這些問題應該會逐步改善。
即使AMD在2026年表現不佳,Meta和Microsoft的ASIC預計會逐漸成熟。Google的TPU已經處於領先地位,沒有太大問題。Meta和Microsoft正在開發自己的ASIC產品,例如Microsoft的Cobol和Maiya,這些產品在未來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自家產品將使他們能夠在GPGPU市場上與NVIDIA競價。
總的來說,未來NVIDIA的毛利可能會受到這些因素的侵蝕。CSP雖然會通過扶植自家ASIC和AMD來增加自主性和降低成本,但仍然會大量依賴NVIDIA的技術和產品。
近期,蘋果在面對歐盟的數位市場法案(DMA)時出現了一些小插曲。由於該法案的限制,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及相關AI應用可能無法在歐洲市場順利落地。蘋果對此事件迅速表態,股價因此微跌約1%。這一跌幅雖不大,但反映了市場對歐盟政策影響的敏感性。
歐盟一貫強調公平競爭、平權以及隱私保護,這些政策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然而,許多人認為,這些政策實際上是針對美國科技公司的財務手段。歐盟利用各種名目對外國企業進行額外徵稅,實質上是一種財政提取策略。這種情況使得美國科技公司在進入歐洲市場時面臨額外的挑戰,但為了在歐洲開展業務,這些企業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環境。
蘋果此次率先表態,意圖明確表達對歐盟法案的不滿。這一舉動背後的戰略意圖可能是希望通過公開表態來施壓歐盟立法機關,借此推動本地業者向立法機構施加壓力。蘋果希望借此策略促使法案進行調整,使其AI應用能夠順利進入歐洲市場。
這一策略值得肯定,因為蘋果在進入市場前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潛在問題,有助於蘋果在歐洲市場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
在軟體市場的佈局方面,我們觀察到未來的硬體發展趨勢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雖然目前的市場情況已經開始變得有些難懂,但我們仍需對未來保持警惕。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評估現有的投資策略,特別是考慮到軟體和硬體整合的潛力。
在軟體投資方面,我認為微軟仍然是軟體股的核心持股。微軟在軟體市場的領導地位無可動搖,而蘋果則因為其在硬體上的優勢以及強大的生態系統,同樣值得重視。蘋果的AI代理(agent)套件將成為其收割市場的利器,並通過硬體獲取大量的token費用。
除了微軟和蘋果這樣的大型企業,我們還需要關注一些軟體市場中的“小眼睛”,即那些潛在的高增長小型企業。這些企業雖然規模較小,但在特定領域可能具有極大的潛力。特別是一些軟體訂閱服務(SAAS)公司,它們能夠通過AI技術的導入來提升業務量和價格,從而實現量價齊揚的增長。
在台股市場方面,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各類資訊與資服業者,包括代理商、資訊服務商、通路商以及各類軟體開發商等。以下是我們的一些觀察與見解:
個人想法 : 我認為企業相比一般消費者,更願意為AI技術支付費用。此外,台灣在硬體領域擁有顯著的優勢。因此,我們應該關注那些為硬體生產提供AI工具的公司(這些公司不一定是用LLM系統,有些是提供AI視覺方)。
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可以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相信看到這裡的你一定跟我一樣都是股癌的忠實聽眾,如果覺得文章中有哪裡是我會錯意的或是需要改善的地方,都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喜歡的按「追蹤」
持續輸出不易,按個愛心❤️表示支持(謝謝~)
股癌podcast傳送門(EP464)